(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0月19日清晨,随着一列运煤专列在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上疾驰而过,这座包兰线上最大的钢桁梁桥迎来了它的守护者。

9时10分,宽阔的黄河河面上波光粼粼,“天窗”拉开帷幕。“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检查大桥梁体、墩台和桥底螺栓。”乌海工务段巴彦路桥工区工长马瑞祥给职工们布置当日工作。

1958年开通运营的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全长682.5米,是包兰线上的交通咽喉,每天有16趟旅客列车、60多趟货物列车通过。当前正值季节变化期,昼夜温差大,大桥墩台和桥底螺栓状态容易发生变化。马瑞祥和工友们的首要任务是及时发现隐患并妥善处置。

“大家再互相检查一下安全绳,一定要绑好系牢。”在马瑞祥的叮嘱声中,桥梁工冯伟和朱斌沿着钢梯一步步下到大桥墩台。墩台上空间小、设备多,一些狭小的地方只能容下一个人,想要爬进去都需要技巧。冯伟和朱斌只能弯着腰,一手紧抓护栏,另一只手用小锤仔细敲击墩台螺栓,查看是否有松动迹象。

不远处,班长李宏通过脚蹬车悬挂在桥梁梁底,稍有微风吹来,便晃晃悠悠。他背着30多公斤重的装备,吃力地将脚蹬车蹬到检查位置,检查桥底螺栓有没有松脱、钢梁有无裂纹,碰到隐蔽部位时检查得格外仔细。当检查至一处焊缝,李宏发现防水层稍有脱落,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水笔做好记号后自言自语道:“明天过来做防水涂层。”随后,他蹬着脚蹬车继续前进检查。

11时10分,“天窗”准时结束。经过120分钟的紧张作业,马瑞祥和工友们完成了当天的检查任务,检查出的“病症”被纳入病害数据库,为下一步“对症下药”提供了依据。

常 乐 张建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