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李晶晶 广州报道
近日,各地城市定制商业医疗险陆续上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短短几日,多个产品的投保人数已突破百万人。其中,“北京普惠健康保”上线3天已有超100万人投保,广州“穗岁康”上线第1天即突破110万人。这是在已上线的城市定制商业医疗险中反响不错的两个产品。
从已上市的产品来看,今年的城市定制商业医疗险多是采取“加量不加价”的方式吸引消费者。除了对保障内容做出了一定升级,产品还放宽了多类参保人群限制,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群体参保需求。此外,一个较为突出的亮点,是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增配和升级。
记者留意到,今年新上线的产品中,有产品首次将“上门护理”“居家康复”加入增值服务内涵,满足了老年人群体对于居家护理、康复照护的需求。
通过这一服务的“补给”,政府是否能满足部分老年人群体的居家护理需求?凭借着“惠民保”类商业补充医疗险的“大流量”优势,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策性长护险、商业性长护险在服务覆盖不足的问题?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说依然较难。
业内人士认为,“惠民保”类商业补充医疗险的优势是低门槛、低价格,有效吸引大量年轻人群投保,而年轻人群的广泛参与能有效平滑老年人群投保所带来的赔付风险。但是,如果要提高居家护理服务水平配给、增加服务频次等“足额”的居家护理服务,将带来产品价格的调整,这将导致产品对年轻人群的吸引力减少。年轻人群的流失,对产品可持续性来说也是个“得不偿失”的问题。
新增上门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群对于居家护理需求
记者发现,今年的产品对于被保人的健康管理服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增设,比如说2023年“镇江惠民保”新增了“我AI健康”服务,通过联合国内多领域科研及临床机构,帮助个人实现从健康筛查——评估——风险识别——方案推荐与自定义管理——管理反馈——健康变化展现的全流程闭环主动健康管理服务。
2023年“常州惠民保”,也新增了肿瘤早筛服务、分诊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出院医嘱咨询服务等9种健康服务。
此外,2023年“北京普惠健康保”创新增加了17项健康管理服务,针对老年人群体可能需要的陪诊、护理、康复需求新设了“就医陪诊”“上门护理”“居家康复”等三大类服务,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群体对于居家护理、康复方面的需求。
根据“北京普惠健康保”提供的增值服务方案,该产品包含5次上门康护服务,其中陪诊服务每次不超过4小时,每次上门康护服务可在42项服务中任选一个项目,每次上门服务时长不超过1小时,服务包含所需要的护理耗材。
不过,服务的使用也有一定条件。其中,就医陪护类和上门护理类服务需投保人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相关门诊治疗以后一个月内申请,或发生住院、手术后六个月内使用。有需求的被保人可通过该产品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申请和预约。
长护险发展缓慢,大部分老人长护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目前,我国超4200万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依然存在较大的保障缺口。
自2016年开始,我国已在全国15个城市、2个重点联系省份开展政策性长护险试点。
截至2021年底,长护险试点已覆盖49个城市,覆盖1.4亿元人口,累计160万失能人口因此受益。
不过,对于超4200万的失能人口而言,政策性长护险的覆盖仍不足,显得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商业性长护险在城乡的推广较为缓慢。由于商业长护险的健康告知要求,不少消费者投保时被“拒之门外”或是“除外参保”。与此同时,相对较高的保费也让消费者投保积极性下降。
事实上,近年来,商业性长护险在弥补政策性长护险保障缺口的作用较为有限。
近期,银保监会正式下发《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希望通过存量人寿保单向长期护理保单转换的方式解决失能护理状态群体的护理保障空白问题。
《征求意见稿》提出保单贴现法和精算等价法两大方法,以此将人寿保单的满期或死亡给付责任转换为长护险的长期护理给付责任。
业内人士对此看法不一。有相关人士认为,该种方案对解决长期护理保障空白的作用不是很大。
“先看申请转换时被保险人未进入护理状态的寿险保单。如果是未进入护理状态,要让被保人转为长期护理责任就有较大难度。因为未进入护理状态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进入护理状态的风险,进而低估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为此未必愿意进行保单责任转换。而申请转换时被保险人已经进入护理状态的寿险保单,既然已经进入护理状态,那么对被保人来说护理的需求就是刚需了,如果自己有合适的保单可以变现为护理保单,且比退保带来的价值要高,那无疑客户是满意的,但如果这个转换比退保带来的价值要少,客户也未一定愿意通过复杂流程来实施保单转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表示。
难以满足长久需求,无法解决长护险覆盖不足的问题
《征求意见稿》对可以转换的寿险保单类型也有一定限制,包括一是没有附加险;二是保险金额平准;三是普通寿险而非新型寿险;四是生效满两年以上。
事实上,同时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的寿险保单类型,基本剩下传统终身寿险、定期寿险和传统两全险等险种。
这几类保单的持有人,如果进入了长期护理状态,需要一笔较为庞大资金,也可以通过退保方式来进行,而非通过转换业务,转换业务后所得到长护险服务价值,亦难获得保证。
为此,有业内人士预期,该转换办法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可能不大,长护险保障覆盖面不足的问题较难解决。
那么,是否可以凭借“惠民保”这一类商业补充医疗险的“大流量”优势和“大范围”优势,植入上门护理、居家康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策性长护险、商业性长护险在服务覆盖不足的问题?
有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惠民保”类商业补充医疗险的优势是低门槛、低价格,能够有效吸引年轻群体投保。与此同时,年轻群体的广泛参与也能有效平滑老年人群投保所带来的赔付风险。但是,如果提高居家护理服务水平配给、增加服务频次等“足额”居家护理服务,将导致产品价格的调整,而这将降低该类产品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流失的年轻群体对产品可持续性发展来说“得不偿失”。因此,目前,将长护险服务完全植入“惠民保”类产品或存在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如果把产品分为“少年版”和“老年版”来进行投保,也不太现实。
上述人士表示,“现在惠民保类城市定制医疗险之所以便宜,是因为有大量年轻人参与。如果分开两个版本,老年版本身就要涨价;如果再增加诸如长护责任等保障责任,就更要涨价,这个可能也难以持续推广。”
(作者:李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