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
11月14日,网上传出消息,石家庄在单日新增阳性超过500例的情况下“解封”,出小区、到很多地方都不再看核酸,很多核酸点也取消了——石家庄成为国内第一个“解除防控”的城市。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消息是伴随着“惊慌”和不安的情绪出现的。
【资料图】
社交媒体上,很多石家庄人表示困惑。学校结束网课,正式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但是家长却纷纷表示不敢送孩子上去;小区解除封控,一些人也不敢去上班,更有一些老人表示,哪里都不去,外面太危险。
相信这是相当多石家庄人的真实感受。但是,对一些“外地人”来说,则是另一种情绪,他们期待石家庄成为试验田,探索一种逐步解封、恢复正常社会的路径,很多人大赞石家庄市政府——反正石家庄距离自己挺远,先试试吧。
石家庄人的“担忧”和外地人的期盼,共同把“石家庄”推上了热搜。
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石家庄不太可能成为真正的试点城市。国家有关部门刚刚出台“20条”防控新政,一个省会城市不太可能会另起炉灶。
果然,当地官方媒体“石家庄发布”很快发布一封“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这是解释,也是辟谣,它的核心意思只是一个:石家庄没有“躺平”,也没有解除封控,而是要严格遵守“20条”,不符合20条新规的一律纠正过来。
比如,人们反映的“不做核酸”,其实是“石家庄不再进行全员核酸”,在新的防疫规范中,就专门强调“一般情况下不再采取全员核酸的办法”。除了石家庄,上海也专门出台规定,不再进行全员核酸。不再“全员核酸”不等于不再核酸。
当前,很多城市探索的办法,其实是“取消全民免费核酸”,但是在具体执行的同时,仍然有令人困惑的地方:很多公共场所都要求检查24小时、48小时核酸,如果你不做核酸几乎寸步难行,所以,如果一座城市取消的只是“统一组织的全员核酸”,其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不管如何,今天早上全网围绕石家庄而产生的“惊慌”“惊喜”,实际上都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本质上是防控规范发生变化之后的不适应。
可以预见,如果严格遵守“20条新规”,纠正“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真正成为今后很多城市施政的重点,那么人们会感受到距离正常生活更近了一点,受到的打扰更少一点——这终究是一件好事。
在整个“网络情绪发酵”中,最值得注意的其实是石家庄市民的“惊慌”。在过去相当长时间,石家庄和其他城市一样,都反复经历疫情冲击,不断遭受封控,今天通报500多个阳性,虽然是无症状,却突然搞“常态化防控”而不是加强静默,都让当地人意外,也让他们难以接受。
换句话说,有相当多的人其实已经习惯、乃至渴望“严格封控”。昨天在网上,很多重庆人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政府迟迟没有宣布“静默”,他们呼吁“自发静默7天”。相信不光石家庄和重庆,国内渴望“更严格封控”的人普遍存在。
这种情绪并不正常。不管是数据还是经验都表明,大面积、持续的“静默”,给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也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很多其他疾病无法及时治疗),这正是“20条新政”强调精准防控的背景。
但是,像石家庄人这样的恐慌情绪也可以理解:过去三年的防疫和相关叙事,客观上重新塑造了人们的健康观,有相当多的人被各种防疫场景冲击,对病毒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对病毒的恐惧”到了一定程度,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疾病。
此前在郑州,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普遍恐惧和它的破坏性——富士康的工人被一些传言影响,步行回家,一些大学的学生也开始如此操作。这种恐慌情绪下的“大出走”,使得河南防疫部门不得不专门强调,奥密克戎病毒感染者绝大部分都是无症状,有症状的绝大部分都是轻症,他们甚至给大家普及了“自限性疾病”这个新名词。
这些科普当然必要,但是很不幸它有点晚了。
回想过去两年的公共媒体报道,对病毒和疾病本身的“科学报道”越来越少,专家发言越来越少,人们看到的更多都是“管控措施”和各种“加强”“一律”,看到的是全副武装的大白和深夜转运,如今想要祛除这种恐惧,谈何容易。
人群中存在的恐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包括各种后遗症的猜想和对外国死亡人数的夸大想象,另一种则是对一旦阳性或者密接之后被转运和剥离正常生活的恐惧,这是对“次生灾害”对恐惧。如何克服这两种恐惧,以一种更理性、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奥密克戎,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和“石家庄放松管控”传说相对应的是,一些地方还在“加强管控”,在黑龙江的一些地方,有两三例感染就宣布“全城静默”。有奶茶店因为先说“欢迎光临”而不是“请扫码”就被查封,有人则因为在店内睡觉时没戴口罩而被处罚——这些“防控措施”不仅是无效的,更会在客观上加剧人们的恐惧心理。
在石家庄“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中,专门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我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如果要说“转折”,转折的地方就在这里:我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去了解病毒和疾病的进展,不断更新自己对疾病的认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如果“解封”了都不敢出门,这可真要去看心理门诊了。
而对各地政府来说,也必须考虑此前各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在按照新的规范进行防疫的时候,政府要率先回到“精准”“科学”的轨道,多和市民沟通——让市民回到常识,回到日常生活,同样需要政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