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流感发病的高峰,也是小儿肺炎的高发期。今天是世界肺炎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立波说,从往年门诊数据来看,儿童内科门诊或门急诊80%以上是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中也有不少是肺炎。气温波动,婴幼儿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进入集体生活容易交叉感染,导致呼吸道感染人数增加。
(相关资料图)
肺炎也可能不发烧
6岁的佳佳(化名)突然发烧咳嗽,在家休息了几天,也吃了退烧药,病情不见好转。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医生检查发现,佳佳除了呼吸频率略快外,肺部听诊并没有发现哮鸣音和湿啰音。尽管如此,外周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增高,C反应蛋白偏高,血支原体IgM阳性,再拍了一张胸片,发现右上肺大片渗出影。原来,佳佳得了肺炎。
肺部检查没有异常,怎么就得了肺炎呢?王立波说,有些肺炎比较“隐匿”,除了发热咳嗽,医生听诊并不一定能听到肺部异响(湿啰音)。学龄儿童常见引起肺炎的病原是肺炎支原体,主要表现发热和咳嗽,对于持续发热超过3天伴有明显咳嗽的孩子,尽管肺部检查没有异常,但仍需要拍胸片明确。佳佳得的这种大叶性肺炎,大多肺部听诊不能发现异常体征,其治疗主要静脉用阿奇霉素,也可以加用糖皮质激素缓解肺部炎症状态。
“除了针对肺炎支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外,重症支原体肺炎(大片实变肺炎)治疗还可能需要加用糖皮质激素,甚至用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目的是为了防止病情反复,避免因治疗不彻底而产生肺不张等后遗症,影响肺部功能。”王立波说。
即便没有发热,同样也可能得肺炎。王立波接诊过一个6个月大婴儿,咳嗽3天,没有发热,而肺部听诊有较多哮鸣音和湿啰音,胸片显示肺气肿和斑片状渗出,病原学检查提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小婴儿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这个病毒主要感染小的支气管,容易导致广泛的小气道堵塞,引起喘息发作,严重的话可能发展成肺炎。”王立波说。
肺炎爱“找”哪些孩子
为什么会得肺炎?王立波解释,儿童的身体首次遇到一种病原体,没有特异性免疫力,感染后病情容易扩散或加重,所以呼吸道感染容易发展成肺炎。此外,一些儿童特别容易呼吸道感染,比如刚进入幼儿园进行集体活动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前,由于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少,或家长保护比较好,很少有呼吸道感染;但进入幼儿园后,交叉感染使呼吸道感染频率增加。
肺炎也很容易找上家中的“二孩”。如果家里有个上幼儿园的哥哥或姐姐,他们会作为传染源把病毒或细菌从幼儿园带给弟弟或妹妹,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加上婴儿呼吸道防御能力差,容易发展成肺炎。
临床上,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基础疾病的孩子,感染病原不一,普通或轻症肺炎治疗以经验性治疗为主;但重症肺炎需要及时检查明确病原,进行针对性治疗,减少对肺组织的损伤。
不久前,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也收治了一名来沪的5岁患儿,发热持续16天,伴有严重咳嗽。之前治疗的医院已经给予正规的支原体抗感染治疗和激素的抗炎治疗,但是没有改善。借助复旦儿科医院的医联体平台,王立波指导治疗小组迅速对患儿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讨论和制定,高度怀疑其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期常见的肺炎病原体之一,在5岁以上儿童肺炎中占比接近50%,大多流行于夏秋季。治疗小组对其进行了电子支气管镜下的肺泡灌洗,宏基因的检查也明确了支原体合并肺炎链球菌的感染。经过治疗,患儿康复出院。
肺炎不是“拖”出来的
如今,很多家长已经具备了肺炎的防治知识。“发烧咳嗽不能拖,否则容易变成肺炎。”家长都听说过这句话,但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王立波解释,很多肺炎开始于上呼吸道感染,后面再逐渐发展成肺炎;其间有个时间差,如果早点去拍片,可能是正常或支气管炎,但过几天就可能变成肺炎,很少有一发热就变成肺炎的。“没有拖成肺炎一说,这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医生主要根据孩子的发热天数与热型、咳嗽程度以及肺部啰音来进行判断,最后拍胸片来确认肺炎以及肺炎的范围;也不是每个发热咳嗽孩子都需要马上去拍胸片,否则会出现检查过度的情况。”
王立波还谈到,目前很多孩子伴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也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在容易呼吸道过敏和呼吸道感染的季节,需要在耳鼻咽喉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处理;此外有支气管过敏的孩子(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需要到儿童呼吸道专科进行评估,明确是否需要吸入糖皮质激素进行预防处理。
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