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强国有我

早筛早诊是我连续几年的提案。今年我再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早筛早诊仍是我的提案内容之一。

也许有人会问,相同内容的提案提了好几年,是不是提案没得到重视和答复呢?

恰恰相反,近年来我国在肿瘤早筛早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国家癌症早诊早治推广行动提升了公众防癌的健康素养,老百姓从思想上开始重视对癌症的筛查,防癌筛查需求快速增加,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家对肿瘤早筛早诊与治疗、预后的关系更加明确,主动筛查、主动关注的比例更高。其次,我国大规模防癌筛查惠民项目取得了一定效果,健康体检行业也蓬勃发展,开展防癌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数量增长迅速。

作为一名治疗肿瘤疾病的医生,我对此最大的感触来自患者。40年前,肿瘤患者存活率低,根治的希望更是渺茫。肿瘤几乎是死亡的同义词。但现在早筛早诊让生命健康的“胜算”不断增加,治疗技术的进步,比如胃癌根治术等,更是让很多肿瘤患者可以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生存质量。2018年,《柳叶刀》杂志对中国过去20年胃癌的治疗效果作了梳理统计,显示5年生存率提升了20%。

既然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为什么我还要就早筛早诊提交提案呢?

因为我们不仅希望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肿瘤的早“曝光”,还希望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实现肿瘤的精准筛查、科学筛查;以更高端的筛查技术,实现无感筛查、准确筛查;借助更市场化的模式,实现主动筛查、共赢筛查。

当前我国规范化癌症筛查多是依托国家主导的大规模人群筛查项目展开。这类专门项目的开展目标明确,但需要国家项目拨款且具有周期性、地域性。能不能让老百姓在日常医疗问诊的同时进行癌症筛查呢?答案是肯定的,机会性筛查就属此类筛查。

因此,我建议通过筛查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高机会性筛查在癌症筛查中的比例。为此,需要推进多项工作,如对承担癌症筛查医疗机构的合规化和资质进行认证;对癌症机会性筛查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对其进行从业资质认证;由国家牵头制定癌症机会性筛查指南,对主动寻求防癌筛查的个体进行筛查项目引导等。

防癌、治癌是符合全社会利益的健康大事,可以通过盘活市场机制共同推进。当前医疗商业保险开始普及,越早发现肿瘤,需要赔付的治疗费用越少。因此,可以通过机制体制的完善进一步调动商业保险的积极性,让这些机构参与到早筛早诊的工作中来,帮助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保险企业、媒体宣传等多途径的介入,也将更有利于促进公众作出正确防癌的健康管理决策。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整合癌症筛查服务提供方源头资源,建立完善的癌症筛查长效管理及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避免重复筛查、过度筛查,促进癌症精准预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