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习习,吹得脸庞痒痒的,掠过成片的麦田发出美妙的沙沙声。“之前还担心小麦长得一块高一块低,实际上你看多么均匀!”近日,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槐桥乡西漳头村,银絮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景河指着百亩小麦田,脸上笑出了花。

昔日“老碱窝” 今时变良田

“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位于河北省南端的曲周,地处旱涝盐碱严重的黑龙港流域,过去被称为“老碱窝”。任景河眼前的这片田,往回倒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番景象。近几年,土壤盐渍化依然是影响当地部分地区粮食生长的一大障碍。


(相关资料图)

“百亩田因地势低洼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尤其是暴雨灾害后,地面积水,土壤养分被淋溶掉,地下水位抬升导致返盐,地面开始出现一层白色物质,造成地力下降和次生盐渍化,有的作物开始出现生长不良。”曲周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员王寒菊回忆。

从盐渍化土地长出的小麦一眼望去像是患上了严重的“斑秃”,这一度让当地的农民头痛不已。几年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河北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为这片田地投去了生机。

2019年,依托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提升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专家团队在任景河流转的土地上进行了试验:采用棉花绿肥油菜压青复种模式,9月份撒油菜籽,次年4月上旬压青,也就是在油菜盛花期翻埋到土壤中,或者3月上旬播种油菜籽,5月中旬压青。

在一望无垠的小麦田中间,一块金色的油菜花田格外引人注目。“油菜花打碎当绿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减少化肥用量,特别省事儿,棉花的枯萎病也少了。”任景河说道。

王寒菊介绍,在连续4年复种后,经过检测,百亩田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土壤结构明显改善,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脚踩地面后明显感觉塇松。

近两年,经过不断改良,百亩田终于可以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目前,百亩田基本按照“油菜-棉花-小麦-玉米”的轮作方式种植,并根据气候、地力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整轮作的顺序。

去年,“全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百亩田”的牌子稳稳当当立在了这片田地,上面写着“创建目标:平均亩产640公斤以上,节本增效280元以上”。

绿色种植法 节本又增效

眼前的这片百亩田,小麦高度均匀,少有生长不良的现象,绿油油甚是喜人。“周边很多村民经常来这儿看看,总问我‘为啥地在我们手里不打粮,在你手里却长得这么好?’”任景河学着村民询问他的话,脸上满是自豪。

可喜的变化,不单单来自棉花绿肥油菜压青复种和轮作模式。

在麦田边,水肥一体化设备扎进土壤,为小麦源源不断输送给养。任景河介绍,麦田的土壤里埋着很多管道,通过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装置,不用人工撒肥,节约了不少成本,还能减少挥发,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任景河算了一笔账:浅埋滴灌比大水漫灌能节省大量水、肥和电,人工费用省得更多。现在一个人每天能浇50亩地,过去田里起码要雇3个人,一天只能浇10亩。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浇地更省事儿,效果又快又好。

据了解,百亩田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可节肥20%、节水40%。铺设的管道可用两季,播种小麦时铺设管道,收获玉米时全部取出,再次播种小麦时重新铺设。

根据专家建议,百亩田进行油菜秸秆还田时采用深翻技术,深翻25—30厘米,将地表草籽、虫卵、杂菌翻入土中,减少病虫草害危害。有的地块进行深松,深度达30—40厘米,使土壤能够更加广泛地吸收地下水资源和自然降水,提高耕作层的蓄水量,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要求。

任景河介绍,前年和大前年的小麦长得很稀少,生长受抑制。去年,百亩田减少了小麦种植量,种了一茬棉花进行倒茬,今年的麦田病害减轻,杂草也减少了。“你看小麦底下都没有杂草。”任景河说。

目前经过土壤改良和新技术应用,耕地质量出现了明显改善,棉花亩产可实现籽棉350公斤,小麦亩产可实现600公斤。“气候好的时候,亩产700公斤都没问题!”任景河信心满满,他望着逐渐变成良田的百亩田很是感慨,“刚流转过来的土地特别板结,通过农业科技专家这些年的帮助,我的土地不但能种粮食了,还种出了村里最好的粮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