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十九届中央第三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资费套餐成为重点。通报指出,三大运营商分别存在“不知情定制等侵害群众利益”,“套餐数量多、看不懂、选择难”,“套餐复杂、用户难选择”“新老用户不同权、虚假宣传不限流量”等问题。

不知这是多少次披露此类问题了。无论是“不知情定制套餐”,还是“套餐数量多、看不懂、选择难”,以及“新老用户不同权”,可谓通信行业的顽疾,严重侵害用户权益。相关部门一直在推动治理。远的不说,去年5月,工信部相关人士就曾向三大运营商明确了一项重要任务,即规范套餐设置。具体来说,一是减少在售套餐数量15%以上,重点减少一些早期套餐,特别是价格贵以及规则复杂、影响用户选择的套餐;二是推动企业做好阶梯定价资费试点,推广简单自由组合的套餐;三是要求企业在所有的营业场所开展资费清单式的公示;四是解决老用户选择新套餐难的问题。

如今看来,规范套餐设置的“历史任务”恐怕没能有效完成。面对中央纪委的通报和督促整改,三大运营商都表示将积极整改,甚至承诺“将积极推出简化资费、资费自选模式试点、在售资费全量公示和简化套餐变更互斥规则等”。然而,治理多年存在的行业痼疾,单凭承诺靠得住吗?

治通信套餐资费乱又高,要从利益上“动刀”。通信套餐设置不规范,故意给用户“挖坑”,问题曝光后对整改又缺乏积极性,归根结底,绕不开一个“利”字——无论是“不知情定制服务”,还是“新老用户不同权”等等,都意在增加用户的费用支出。要治理,就要对违规的运营商以及整改不力的运营商给予力度更高、伤筋动骨的罚款等惩戒,对相关人士予以严肃问责,增加违规违法成本,才可能遏制其非法牟利的冲动。

当然,断“根”之举还在于,推进通信市场形成更加多元的竞争格局,允许更多运营商参与,以打破三大运营商的垄断地位。竞争比较充分,就会涌现出更为优惠灵活的套餐资费,给予用户良好的通信服务。如此,运营商在面临利益诱惑之下,不是“店大欺客”,而是会首先考虑如何赢得生存。在降费提速、规范套餐设置等方面,就基本不会有“踢一脚才动一动”的惰性。(何勇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