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朱艺艺

编 辑丨朱益民


(资料图)

继生长激素、种植牙、正畸之后,集采不断渗透消费医疗市场。

11月14日,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公示了20种医用耗材产品集采信息填报结果,并称信息填报已经完成审核。

值得一提的是,20种医用耗材中,“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俗称OK镜)首次进入集采目录。

此外,医改创新联盟——三明采购联盟,也在11月2日发布了《关于开展三明采购联盟第八次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函》,声称将委托河北省医疗保障局牵头组织开展第八次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邀请各联盟城市参与。

市场人士分析,河北试点后或向全国范围内推广,OK镜将迎来降价大潮。

A股企业中,欧普康视(300595.SZ)、爱博医疗(688050.SH)为国产OK镜两大上游厂商。

昊海生科(688366.SH)通过两笔投资获得了OK镜厂家亨泰光学旗下两款OK镜产品“myOK”和“亨泰 Hiline”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经销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上游OK镜厂家欧普康视、爱博医疗均表示已填报集采报名信息,争取“以价换量”的机会。

爱尔眼科(300015.SZ)等下游眼科机构则未雨绸缪,进行多元化布局。

集采终结暴利?

作为矫正近视和减缓青少年近视度数的重要手段之一,OK镜市场需求巨大。

根据东吴证券提供的数据,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青少年近视总人数达到1.07亿;与此同时,同年我国角膜塑形镜整体渗透率偏低,渗透率仅为1.26%,市场规模为20.92亿元,相比于美国3.5%的渗透率,中国OK镜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预计2030年OK镜渗透率达10.66%,市场规模为140.26亿元。

虽然市场需求广阔,但OK镜动辄上万的售价,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直呼“用不起”。

据公开信息,一副国产OK镜的终端售价约在8000元-1.5万元左右,进口的在1-1.5万元左右。除了OK镜镜片本身,加上配套的冲洗液、护理液、滴眼液等护理工具,一年下来费用可高至2万元,远高于普通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的终端售价。

浙大一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杨崇清也公开表示,“由于OK镜材质特殊,通常国产的配制费约为8千左右,进口的约为1万左右,基本上每一年至一年半达到使用寿命,需要重新更换”。

作为我国大陆地区首家获得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的生产企业,欧普康视拥有“梦戴维”和“DreamVision”两个塑形镜品牌。

天风证券今年8月研报透露,一副“梦戴维”品牌OK镜的终端售价在7500元-9500元不等。

中国境内第2家取得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的生产企业爱博医疗,旗下有角膜塑形镜品牌“普诺瞳”,一副“普诺瞳”品牌OK镜的终端售价则在7800-8800元不等。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一副OK镜的出厂价仅在1000-2000元之间,与动辄上万的终端价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国盛证券研报也提到,OK镜的出厂价一般仅为终端价格的10%~20%。

从毛利率来看,2021年,欧普康视和爱博医疗的角膜塑性镜毛利率分别高达89.66%和83.95%。

对于出厂价与终端价的差异,11月23日,欧普康视证券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OK镜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除了购买镜片,还需医生和验配师提供长期多次的服务,因此,技术和医疗服务的重要性大于镜片本身,不能仅看镜片的价格”。

11月24日,华东某大型眼科企业视光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验配一副OK镜的费用包括验配前检查费用、镜片费用、护理产品费用、复诊检查费用等等,但目前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区分镜片费用、服务环节费用,都是打包在一起的”。

面对一副OK镜“出厂价千元但终端售价高达上万元”的现状,业内人士认为,希望借助此次集采终结暴利时代,摘去OK镜行业收费不规范的“标签”。

上游厂商以价换量

在出厂价与终端价巨大的悬殊之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OK镜集采,正是要厘清被打包在一起的各种费用。

“购买OK镜,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过程,除了购买镜片,还包括验配、试戴、复查、镜片维护等过程,目前终端价格体现的是一个所有环节打包收费的总价”,11月23日,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于建林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认为,OK镜集采与种植牙集采区分“耗材+手术”费用有着类似逻辑,集采也符合医疗服务“技耗分离”的一个大趋势。

“我认为价格低或中等、属于基础款的OK镜可能会纳入集采,而定位高端的OK镜不一定会纳入集采,会有一个差异化的处理方式”,于建林指出,“通过集采将耗材和医疗服务费用单列,有低中高不同价位,对消费者来说,选择余地也会更大一些。”

2021年,欧普康视的角膜塑形镜贡献收入6.70亿元,同比增长28.45%,占公司总收入的51.73%。

一个微妙的变化是,欧普康视已开始将“耗材”和“服务”收费进行区分。

在2021年年报中,欧普康视提到,已经将公司控股医疗机构的收入,包括角膜塑形应用中的检查、复查、试戴、材料等收入,从之前列入镜片销售收入,转而单列为医疗收入。

11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致电欧普康视证券部了解公司参与OK镜集采的进展,对方称“公司产品信息已填报并通过审核,(对于集采详情)我们也在等通知”。

而对于OK镜集采的影响,10月26日,欧普康视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投资者提问,“带量采购通常是医保承诺采购量并为用户支付产品费用,正常的结果是量升价降,如全面实施,对为公立医院提供产品的经销机构可能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对于厂家来说则要看量升的正面影响和价降的“负面影响”(从利润角度看)综合后的效果,目前无法判断。对于公立医院集采后非公立眼科和视光服务机构的收益是否会降低,公司目前同样无法给出确定性回复”。

相比角膜塑形镜营收占比超过50%的欧普康视,爱博医疗核心业务中,营收占比更高的产品为人工晶状体,占比超过70%。

2021年,爱博医疗的角膜塑形镜贡献营收1.07亿元,占比24.73%。2022年上半年,这一业务实现营收0.76亿元,同比增长71.7%。

对于公司是否参与此次河北省OK镜集采信息填报?11月28日,爱博医疗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一直以来积极应对集采,已参与填报工作”。

在2022年半年报中,爱博医疗也曾提到“带量采购政策风险”,“如果公司产品在带量采购谈判中中标,而中标价格(进院价格)大幅度降低,则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的出厂价格,从而影响公司产品的毛利率”。

对于OK镜集采对不同参与方的影响,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于建林认为,“对上游厂家来说,出厂价并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以降价换量升,更多影响的是中游的经销商和下游的眼科视光中心等”。 

下游企业多元化应对

相比上游厂家争取集采“以价换量”,下游机构则未雨绸缪,进行多元化布局。

10月底,“爱尔眼科投资者关系”公众号曾就河北省OK镜集采的话题回应市场疑问,“公司提供的是基于双眼视功能和医疗属性的近视综合防控体系,防控的具体手段包括框架镜、离焦镜、红光仪、思问、云夹等,OK镜只是其中之一,完全不必闻集采而色变。”

此外,爱尔眼科强调,“公司从来都是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比如已有三个近视防控产品的专利正在转化中,有的是预防,有的是控制,我们从最严峻的预期考虑,市场格局可能会因集采而有所改变,但近视防控的需求越来越大确信无疑,行业壮大的标志就是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据爱尔眼科2022年半年报,视光服务项目占公司总收入的21.75%,OK镜只是其中之一。

对于OK镜集采的话题,11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爱尔眼科证券部,对方进一步解释,“此次OK镜集采报名主要是针对OK镜生产厂家的,我们作为销售端不参与这次报名”。

此外,A股“医美三剑客”之一的昊海生科,也布局了OK镜业务。

2021年3月,昊海生科通过总投资2500万元(人民币)获得上海亨泰视觉科技有限公司55%的股权,12月又以合计7000万元(人民币)获得厦门南鹏光学有限公司51%的股权。

借助这两笔交易,昊海生科获得亨泰视觉OK镜产品“迈儿康 myOK”于中国大陆地区、期限为10年(截至2030年12月31日)的独家经销权,以及亨泰光学OK镜产品“亨泰Hiline”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有效期限至2026年1月的独家代理经销权。

11月28日,对于OK镜集采对公司的影响,昊海生科董事会办公室仅回应,“目前暂不清楚,有消息会及时披露”。

于建林指出,长期来看,龙头企业都会进行多元化布局,“上游厂家可能会考虑建立终端的眼科视光中心,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下游眼科机构也会考虑自建或收购OK镜品牌,尽可能增加利润空间。此外,根据上游厂家的管线升级,下游服务机构也会相应作出调整。”

上述华东大型眼科企业视光负责人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OK镜集采对终端机构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但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角塑作为近视控制的手段,市场与行业都认可,且目前渗透率低,所以今后的角塑验配量会有大的增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