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电)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近527.03亿元,同比增长1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0.30亿元,同比增长20.3%。
“在中核集团党组领导和中国核电党委的谋划下,中国核电近年来加快创新,向强而行。”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董事长、党委书记卢铁忠表示,目前核电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公司发展走上从核电向新能源新产业的转型,企业改革开启了从专业化向集约化管理的探索,中国核电正朝着国际一流清洁能源公司目标加速迈进。
【资料图】
核电技术:从跟跑并跑到全球领跑
来自权威部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54台,总装机容量超过5578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在建及核准核电机组23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数位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不只体现在机组的数量和规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核电技术进步以及核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卢铁忠如是说。
自中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算起,我国核电已走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在中国核电的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不仅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而且是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重大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30年后的今天,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第三代核电技术,被称为“国家名片”。
“从‘国之光荣’到‘国家名片’,我国核电事业按照‘自主创新+引进吸收’的技术路线,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卢铁忠说,“华龙一号”是在秦山核电技术体系基础上,采集众家之长自主创新形成的先进核电技术。
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在高温气冷堆、快堆等第四代核电技术开发和建设上也获得重大突破。在山东石岛湾,首个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已于2021年12月20日并网发电,在福建霞浦,首个快堆示范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已跃居全球先进行列。
据了解,衡量中国核电技术进步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核电机组的安全运营。多年来,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公布的全球核电机组综合指数排名中,中国都名列前茅,2021年中国大陆核电满分机组数和满分比例数世界排名第一。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中国核电始终坚持安全发展,随着核电技术的进步,机组安全运营能力不断提高。”卢铁忠介绍说,根据WANO公布的2021年全球核电机组综合指数排名,中国核电公司满足核算条件的22台机组中有19台机组的综合指数获得满分,核电运营能力达到全球领先。在被誉为“质量奥林匹克”的第46届国际质量小组大会上,秦山核电、江苏核电、三门核电、福清核电、海南核电、霞浦核电共计6个QC小组视频参赛,全部获得金奖,获奖数量和等级刷新纪录,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核电质量管理的强大实力。
清洁发展:从单一核电到
“核能+可再生清洁能源”协同发展
在中国核电披露的2022年前三季度发电量完成情况公告中,有一组数字引人瞩目: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新能源发电量累计为10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44%。其中,光伏发电量56.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49%,风力发电量44.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8%。
中国核电2015年6月10日登陆A股之时,曾表述为“中国首家纯核电公司”。今天,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何以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与核电一样,风电光伏发电都是清洁能源。”卢铁忠说,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一方面,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新能源获得迅猛发展,度电成本不断下降,已经成长为中国的主力能源;另一方面,核电具有运行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等显著特征,非常适用于大型电网的基负荷以及必要的电网调峰。因此,构建由核电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为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乃大势所趋。
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中国核电进一步明确了“核能+非核清洁能源”发展路径,把“核能+可再生清洁能源”协同发展作为公司清洁化转型发展的方向。2020年底,中国核电全资收购母公司中核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公司——中核汇能,开始加速布局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项目。卢铁忠透露,中国核电的目标是“十四五”末力争实现风电、光伏项目运行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在建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核电还立足核能综合利用,有序推进“核能+敏捷技术”新产业项目的落地,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核能供热、核能制氢、核能供汽、海水淡化、同位素生产、园区综合智慧能源等多种新服务。
据介绍,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江苏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能源站于2022年5月27日正式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全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全面拉开建设帷幕。这是继核能供暖后,在核能综合利用领域开展的又一积极探索。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连云港徐圩新区石化基地提供480万吨工业蒸汽,可实现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相当于新增植树造林面积2900公顷。同时,每年可为石化基地节省70多万吨碳排放指标,提供了更多的环境空间。
卢铁忠认为,从单一发电到居民供暖,再到工业供汽,核能正在综合利用领域逐步扩展丰富,从“单一型选手”向“全方位服务”升级发展。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化落实,核能将在支撑我国“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核能的综合利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创新:从管理专业化到集约化
“对于中国核电而言,安全运营是前提,高质量发展是关键。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答案就是改革创新。”卢铁忠告诉记者,中国核电从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入手,全面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推动集约化管理,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清洁能源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但长期以来,核电企业重视与国际接轨,强调规范化、专业化管理。随着核电基地的增多和发电机组的扩大,企业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而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成本大幅下降。这无疑对核电产业发展带来挑战。
卢铁忠由此提出,中国核电要迎接发展机遇,必须改革创新,要在原来规范化、专业化基础上,加快推进集约化管理。
“所谓集约化是指将全系统范围内共用的职能集中起来,统一配置,向各个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服务,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目标。”卢铁忠解释说,集约化的“集”主要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合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简约、规范、高效为价值取向,实现管理精细化水平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产生实实在在的利润。
事实上,中国核电过去一直在积极探索集约化管理之路。中核运行管理公司就是针对秦山核电基地9台机组集约化管理的创新产物。作为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核电运营管理人才最丰富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正是在中核运行公司的管理下,运营业绩迈入世界前列。
“当前中国核电整体层面集约化管理变革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卢铁忠表示。
首先,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中国核电未来将运营数十台核电机组、开拓数千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市场,加快推进集约化管理,是优化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打开人才培养新天地的战略性举措。其次,随着中国核电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特别是企业经营班子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落实,中国核电已经形成“改革没有终点站,只有进行时”的发展共识。其三,“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和“我是中核人、我是中国核电人”的职业身份认同,增强了中国核电人集约化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据介绍,在此次集约化改革中,中国核电在公司层面成立多个专业化组织载体,即采购中心、大修中心、技术支持中心等负责实体运行的专业化共享中心,通过共享中心实现人、财、物调配机制的优化和协同,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考虑到旗下核电公司的实际需求,也为了给职工创造更有成长空间的发展机会,各专业化共享中心主要设在上海、杭州等重点城市。
一位核电业资深专家表示,中国核电通过业务整合、流程再造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方式,深入推进集约化管理,不仅对这家核电企业实现“国际一流清洁能源公司”的目标意义重大,也必将对我国核电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