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4日举行的“2022清洁能源技术与双碳科学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碳中和意味着技术的巨大变革,其背后对应着对经济的巨大影响,体现为经济结构和增长动能的巨大变迁,因此碳中和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也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问题。
当前我国人均GDP约是美国的1/6,刘俏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求碳中和,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里要“先立后破”,要在经济发展和碳中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与此同时,碳中和需要百万亿级的投资,而这个投资最关键的,是要以市场化的价格投向关键节点行业、节点领域,如何建立有效的碳价格形成机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未来需要把这一环补上。
刘俏表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一门科学,碳排放权是稀缺资源,应该如何在不同行业和地区有效配置?这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与此同时,税收政策、技术变革等对不同产业的结构变迁会有不一样的影响,需要找到牵动碳中和上下游产业的节点行业,这样才有利于科学地制定碳中和的实施路径。
【资料图】
我国为什么要在当下提出双碳目标?刘俏表示,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当前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在下降,而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TFP增速会占到整个GDP增速的50%左右。2010年以来,中国的TFP增速已经降到了2%左右,如果未来长期保持这一状态,就意味着我国未来GDP增速长期将保持在4%左右。但当前我国的TFP水平相比于西方还有差距,所以需要保持一个较高的TFP增速,而碳中和需要新的投资,这恰好带来了TFP增长的新动能。
“中国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到底需要多少钱?目前各种研究给出的范围非常宽泛,有人讲要140万亿(元人民币,同下),也有人讲要500万亿。”刘俏介绍了三种测算口径:
第一,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2021年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测算称,全球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总投资规模至少要达到131万亿美元,我国目前碳排放规模占全球比例约为28%。以1:6.5-6.8的汇率折算,我国大约需要255-270万亿元的投资,相当于未来30多年时间,每年投入GDP总量的7%-8%。
第二,北大光华从未来投资率对碳中和投资总需求做了测算,依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判断,如果2023年至2035年我国的GDP实现年化5%的增速,之后调整至3.5%,并在2036年前以每年7%的GDP规模进行碳中和投资,2036年起调整为4%,折现率定为5%,则大约需要191万亿元人民币的总投资。如果投资策略稍微激进些,将投资率提高至9%,2036年起调整为5%,则需要242万亿元。
第三,如果基于碳排放交易市场,从碳排放量和碳价格角度进行核算,碳达峰时排放量或为120亿吨,到2060年降到45亿吨,则测算下来需要136-188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刘俏表示,不管用什么方法测算碳中和所需要的投资,都在200万亿元左右,而且分布在未来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这对中国经济、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拉动会带来很大影响。
数以百万亿级的投资,究竟要投向什么行业?他说,构建我国碳中和愿景下经济转型模式的关键在于确定碳节点行业;理解节点行业内的碳中和冲击如何在经济体系内传导,改变生产函数和消费效用函数。
聚焦投资节点行业和节点领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发展模式的特点,历来都是投资节点行业,通过节点行业的溢出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崛起,最后形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把这个思路延续到新的发展阶段,在碳中和时代,哪些行业是节点行业需要进一步分析,目前刘俏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比如根据能源消耗的情况,根据投入产出比,测算温室气体特别是碳在整个经济网络里面传递的情况,从而识别在整个生产网络里面对碳减排、碳中和最敏感的、影响最大的行业。”刘俏表示,如有色金属、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都是按照碳生产网络、根据不同特征变量确定的碳节点行业,应优先鼓励这些行业的技术变革。
刘俏表示,碳中和的有效投资需要碳价的指导,要建立有效的碳价发现机制。中和愿景下发现有效碳价格有三大机制:碳排放权分配与交易、碳价格与资本市场、建设碳资产证券化市场,形成碳市场定价的锚。
此外,刘俏还指出,当前碳价格的效率并不高,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也只有七八千家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当前我国有1.6亿个市场主体、3000万家大中型企业,让这些微观主体参与碳市场交易,短期内不太容易实现。这需要将金融体系、金融产品的价格发现功能挖掘出来,需要推出一些跟碳相关的金融产品。
在谈及碳中和带给企业的启示时,刘俏表示,要提高企业碳足迹和气候风险披露的透明度;需要求所有公司报告直接碳排放和全价值链的碳排放;要确立公司的碳中和转型计划;要参与碳市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