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邱德坤
(资料图片)
近日,蜂巢能源“报考”科创板IPO获受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冲刺上市的最新案例。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前10个月,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纷纷通过“报考”IPO、实施定增、奔向海外资本市场等方式加速证券化。
“把握动力电池快速发展窗口期。”一位动力电池业内人士介绍,当下动力电池产业处于上升期,企业此时推进证券化不仅估值能乘势而上,而且可以募集更多资金加速产能扩张,动力电池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提升竞争力。
抢抓动力电池快速发展窗口期
蜂巢能源此次IPO拟募资150亿元,投资项目包括在常州、湖州、遂宁的动力锂电池项目。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此前表示,公司迎来了大发展的战略机遇窗口期,将坚定不移地落实2025年600GWh的全球产能规划。
借助上市资金扩充产能,成为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的重要目的。业内人士表示:“规模化运营已是动力电池产业的核心壁垒之一,产能释放有望提前锁定更大的市场份额,并能获得较高品质及成本优势。”
从蜂巢能源的资金投入可见其产能扩充的迫切性。招股书(申报稿)介绍,蜂巢能源计划总投资403.74亿元,拟IPO募集资金150亿元,另250多亿元将通过其他渠道投入。
“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迎来关键加速期,2022年10月的渗透率逼近30%,促进动力电池出货量攀升。”基石资本合伙人杨胜君认为,加上当下新能源在二级市场估值不错,所以申报IPO能获得较高估值。
对比可见,宁德时代在2018年上市后,布局了众多生产基地及上下游项目。在当前上游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75.92亿元,同比增长126.95%。而蜂巢能源的归母净利润,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均为亏损。
杨胜君分析,2025年之后,动力电池行业的产能格局基本奠定,企业比拼规模效应的窗口期将关闭。各家企业在降本增效、提升品质等方面将难有较大提升,市场能够给予的估值将承压。
更为严重的是,若无法把握当下窗口期,企业将可能被动力电池行业淘汰。上述业内人士分析,再过几年,随着当下动力电池企业布局的产能落地,行业将进一步洗牌提升集中度。部分行动迟缓的企业,将被迫转型非汽车领域的低端电池业务。
借力资本抢夺市场份额
动力电池借力资本抢抓的窗口期,还表现在车企实施供应商多元化战略带来机遇。
动力电池占据新能源汽车成本的四成左右,加上该行业处于强者恒强态势,导致宁德时代对车企有较大议价权,而此前的汽车产业一直是“整车为王”。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2年前10个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企业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稳坐冠亚军,市占率合计70.28%。紧随其后的是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市占率合计18.63%。
对此,广汽集团决定自建动力电池基地,更多车企在宁德时代之外,积极寻找第二、第三名供应商。另外,宝马集团近期发布一笔超百亿欧元订单,由宁德时代与亿纬锂能一起分享。此后,亿纬锂能拟募资90亿元的定增获批。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此前表示:“我们前后四次在创业板成功融资,有力支持了公司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和布局。”
上述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仅剩蜂巢能源尚未上市。时间较近的是,中创新航在10月初港股上市,成为2022年港股募资额第三大IPO。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近期表示,全球排名前列的整车企业都是中创新航的目标客户,都在对接中。
奔向海外资本市场
动力电池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奔向海外资本市场,成为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
11月14日,欣旺达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交所上市,成为第二家在瑞交所上市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募集资金4.5亿美元。欣旺达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有助于公司构筑全球生产体系,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
近年来,欣旺达加速推进动力电池业务,仅今年9月就相继宣布在宜昌、义乌投建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合计投资总额333亿元。分析人士认为,欣旺达发行GDR有助于拓宽境内企业的业务范围和融资渠道,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动力电池企业奔向海外资本市场,也有助于其海外建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配套海外车企需求,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扩展至海外多地。7月28日,国轩高科发行GDR并在瑞交所上市,募资6.85亿美元主要用于国际化产业布局。
跟随上述证券化步伐,国轩高科加速投建海外生产基地。11月18日,国轩高科与越南VinGroup合作的电池厂在越南河静经开区开工,一期规划年产能5GWh,预计2023年末投产,将满足越南VinGroup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企业VinFast的电池需求。
“近年来,海外客户的订单需求明显提升,令公司处于国际化战略布局的关键阶段。”国轩高科介绍,公司拟在欧洲、北美、亚洲等海外市场,加大动力电池产能和配套产业等建设,快速实现海外市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