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成为新药研发“利器”上海不少企业已在新赛道上布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制药“弯道超车”,上海是最佳选择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俱鹤飞

在药物研发领域,“双十定律”常常被业内人士提起。即研发成功一款新药,需耗时10年、投资10亿美元。

新药研发的长周期、高成本、低成功率,成为横亘在行业发展中的一道难题。人工智能算法的出现,让制药行业看到了新的可能。

近年来,辉瑞、默克、阿斯利康等知名药企,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都在布局这个领域,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提升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和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人工智能有望打破药物研发的“定律”吗?

AI成为破局关键

长期以来,药物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偶然性。人工智能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偏见”,很可能成为药物研发的破局关键。

2020年,在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上,生物界的“AlphaGo”——AlphaFold精准预测出蛋白质的3D结构,这意味着新药发现将大大提速。

在上海,不少企业已在人工智能新药研发的新赛道上布局。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商汤科技,在创立伊始就开始布局基因、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创新研究,药物研发领域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商汤科技副总裁、研究院副院长张少霆举例:“我们在做一个AI基因分析项目时,需要处理患者30亿个位点的全基因组数据,每个位点一般会测几十次,所以单个患者的数据可能就会达到100G之多。传统方法的计算时间长达10个小时。在商汤超高性能的算力基础之上,我们通过原创的算法将计算时间缩短到十几分钟,效率提升近30倍,从而可以快速推动药物研发进展。”

近期,商汤科技在人工智能新药研发跨学科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了《自然》杂志子刊,论文提出的一种算法模型,可加速发现新的治疗性抗体,在对于艾滋病、新冠、流感和登革热在内多种病毒的研究中,其显著的性能得到了验证。 下转 5版

“通过AI技术加快在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等方面的创新,提升药物研发效率,不仅助力大病、难病、不可治之病的医学进展,而且能够降低药物研发的成本,更好地造福患者,进而增强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张少霆说。

“上海,最佳选择”

对制药业而言,AI是打破“双十定律”的工具,对上海来说,则或许是“弯道超车”的机会。

“随着药物研发进一步向新结构、新靶点及新机制发现环节推进,人工智能在化合物筛选、靶点发现、蛋白质结构预测等将发挥重要作用。上海正在这一前沿领域加大力度进行探索。”上海市经信委生物医药处处长李甲说。

“上海开放的政策、先行先试的魄力,对于医疗的创新应用是一片沃土。”张少霆说,相信越来越多的智慧医疗企业会在这片土壤诞生、发展、壮大,并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的健康生活。

“上海是目前生物制药创新的中心,以及生物制药创新的未来。”英矽智能联合首席官任峰表示,AI制药关乎流程管理的创新。“我们不是按部就班地做每件事,我们并行执行很多流程,就像计算机的CPU一样。”

英矽智能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平台发现候选药物,一方面立足丰富的合同研究机构资源做验证性实验。流程上的创新使得企业的在研管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进展得更快,成功率也更高,同时过程中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也可以反馈给人工智能团队,帮助算法平台进一步迭代。

“唯一可以做成这件事的地方就是在中国、在上海。因为我们身处的地方有很多合同研究机构,如此多的人才,如此多的投资,如此充满活力和努力工作的社群,人们专注于以最高的质量快速交付最终结果,这就是上海成为最佳选择的原因。”任峰说。

迈向“从1到N”

今年5月,英矽智能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发现、设计的全球首创候选新药ISM001-055在中国进入I期临床试验,7月完成了首批健康受试者给药。这是首个在中国进入临床试验、由人工智能发现和设计的药物,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是中国AI制药“从0到1”的关键一步。

在这个项目中,英矽智能完成从靶点发现到确定临床前候选药物仅耗时18个月,研发投入仅数百万美元。

近期,英矽智能宣布与赛诺菲达成一项将持续多年、针对多个靶点的药物研发合作,这也意味着国内AI制药企业开始被大型药企认可,并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不可否认的是,AI技术在制药行业还未达到革命式的突破。正如《2022AI制药行业观察报告》中提出,目前,AI制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但是“从1到N”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积累。

任峰表示:“AI制药以快速和高效为目的,而新药研发的底线是合规和安全。这两者碰撞在一起一定会经历阵痛,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应对。”

随着AI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积累完善,以解决临床需求为目的的创新药物会越来越多。AI制药的未来,也会不断随着数据算法的突破,从已经实现的“从0到1”迈向“从1到N”。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