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海上风电有望进入平价上网新阶段。

11月16日,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日前,中广核汕尾甲子一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下称“甲子一项目”)顺利实现全场78台风机并网发电。这标志着国内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相关资料图)

在“双碳”目标和能源供应相对紧缺的背景下,甲子一项目并网发电的意义在于,为平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提供了“样本”,有利于海上风电这种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上述项目是广东海上风电的缩影。广东省年初发布的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1700万千瓦。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测算,这相当于一座三峡水电站2/3的装机容量,所需钢材近490万吨,相当于45座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钢材总需求量。

除广东外,“十四五”时期,全国重点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的还有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

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广核独家获悉,甲子一项目总投资共71.88亿元。有观点认为,发展海上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有利于推动“双碳”目标顺利实现,对经济发展也起到拉动作用。

制造业大省广东发力海上风电

甲子一项目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域,是国内首个海上开工、首个全容量并网发电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离岸距离为25km,水深30~35m,配套建设1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同时配套建设中广核后湖、甲子一、甲子二等3个项目共用的500千伏陆上升压站,是国内送出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风电项目。

中广核方面称,在海上风电平价上网的政策背景下,项目建设面临国内新冠疫情多发、粤东海域地质复杂、施工窗口期少、施工难度大等多重挑战。但自2021年10月开工到建成投产,该项目仅用时1年。

“随着甲子一项目的全容量投运,中广核国内新能源在运装机总容量正式突破3000万千瓦。”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武说。截至目前,中广核国内海上风电资源储备超2300万千瓦,已建成项目285.8万千瓦,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主要沿海省份皆有海上风电基地布局。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说,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广东拥有强大的设备制造能力,风电设备制造水平在全国排名居前。这是广东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之一。同时,广东港口资源丰富,有利于进出口风机设备。

风电的产业链长、覆盖广,涉及装备制造、钢材、电器、储能以及运维等产业。在装备制造方面,以广东阳江为例,据阳江市官方信息,截至2022年3月,已有27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共计30个风电项目落户阳江,项目总投资达到411亿元,年产值达到834亿元。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告诉第一财经,广东统筹规划建设沿海经济带,把海洋资源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沿海经济的先行发展带动近海内陆和整体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以海上风电产业链中的钢材为例,据时任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葛长伟2018年介绍,一台5500千瓦的海上风力发电机要消耗1600吨钢材,一台7000千瓦的风机要消耗2000吨钢材。

按此计算,“十四五”时期,广东省新增1700万千瓦海上风电,所需消耗的钢材至少490万吨。作为比对,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投入使用的“鸟巢”,一共消耗了11万吨钢材,但阳江这些海上风电所消耗的钢材至少相当于45座“鸟巢”。

而按海上风电钢材价格1万元/吨计算,17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带动钢材产值约490亿元。

除经济外,上马海上风电有利于广东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供给。广东的能源结构以煤、油等化石能源为主,且煤油依赖进口。而广东所消耗的部分电力,来自西南地区的“西电东送”。在“双碳”目标等宏观背景下,广东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广东为此多次提出,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清洁能源以缓解当地能源紧张,同时调节能源结构。

据中广核介绍,甲子一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15亿千瓦时,可等效减少标煤消耗约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3400公顷。

央企成主力:“这是一项硬指标”

甲子一项目所在的汕尾市,属于广东粤东地区,这里是中国海上风电的重点基地之一。

国家发改委今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推动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等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建设,推进一批百万千瓦级的重点项目集中连片开发。

这意味着,中国海上风电已经按下“快进键”。“按照2030年海上风电贡献沿海省份15%的电力需求估算,2030年国内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将超过200吉瓦(1吉瓦等于100万千瓦),而截至2020年底国内海上风电累计装机约11吉瓦,海上风电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平安证券在此前的一份研报中称,当海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成本较高这一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问题得以化解,海上风电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有望抬升。

2022年被认为是海上风电步入平价上网的元年。2020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自2020年起,新增海上风电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海上风电由国家补贴调整为地方政府补贴;按规定完成核准(备案)并于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存量海上风力发电项目,按相应价格政策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

“国补”退潮,“地补”跟上。目前,广东、山东、浙江等省份已相继出台海上风电省级补贴支持政策,这对于提振海上风电市场、推动海上风电向全面平价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个别地方的个别项目可以实现平价上网。”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海上风电要向全面平价过渡,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

海上风电造价正在不断下降。根据近期的招标数据,海上风电造价已从2021年的2万元/千瓦附近,回落至1.4万元/千瓦左右。业界普遍认为,“十四五”期间,预计近海风电投资仍有1000~2000元/千瓦的降本空间,对于风电制造企业来说,为抵消补贴退坡,降本增效将成为接下来的发展重点。

能源央企是海上风电运营商的主力。除中广核外,其他的央企还有国家能投、中国华能、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中国大唐、三峡集团、华润电力、国投电力等。国资委此前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央企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要达到50%。

“这是一项硬指标。”上述一家央企的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