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促进县域发展来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其中,促进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带动就业以及农户参与产业实现富民。2022年,55%的农民工在县域内就业,90%以上返乡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县域在发挥农民就业增收“蓄水池”作用的同时,农民就业创业反过来也能最大限度发挥县域产业富民效应。我国各地实践经验表明,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与就业创业之间存在系统性、互动性联系。

第一,以专业化产业分工奠定县域就业基础。随着广大县域逐步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且其产业结构逐渐升级,均质化、低水平同质竞争的传统发展格局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地方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和产业传统,按照比较优势原理选择专业化分工,以及具有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并做大做强产业,进而实现经济总量和就业增长以及劳动生产率提升。湖南省长期致力于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浏阳市烟花产业年产值超300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安化县黑茶产业年产值230亿元,带动当地10万多群众脱贫;邵东市打火机产业全球第一,带动10万人就业,近年来还通过吸引返乡创业带动了小五金产业的聚集发展;衡东县发展土菜产业,2700多家餐饮企业实现12万人就业。

第二,以发展产业体系促进就业规模扩张。各县域在选定符合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后,需要进一步发展产业体系形成竞争优势,通过产业扩张促进就业规模扩张。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包括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产业集群等。河南省兰考县为治沙而种植的泡桐树已发展成为“绿色银行”,并进一步带动当地“泡桐经济”,其鲜明特征就在于形成了产业链不同环节紧密联系、地域分工和聚集合理的产业体系。目前,兰考县依托泡桐资源形成了民族乐器和家居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各自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民族乐器产业链从乐器制作扩展到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等,相关企业近300家,很多是在村内创立的返乡创业企业,从业人员达2万人;家居制造产业链由智能家居制造业带动木业和板业,甚至小麦秸秆也成为板材原料,相关企业已达1700多家,带动8万人就业。兰考县不仅建成了众多一线企业入驻的恒大家居产业园,也在各乡镇建设了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实现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带动本地就业。

第三,以培育市场条件实现产业与就业良性互动。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企业经营行为的结果,除了产业选择本身要符合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外,地方政府为产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也能发挥有效的支撑作用。各地培育市场条件的具体举措包括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生产道路和农田水利、产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存储及冷链物流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科技示范园区等,建设区域性专业市场更能奠定产业引领地位。黑龙江省海伦市以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抓手,辅以科技示范、优良品种“育、繁、推”一体化、金融保险、土地托管、农资购买等服务,全力打造大豆产业,全市大豆种植面积达281万亩。陕西省眉县重点打造猕猴桃产业,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0.2万亩,猕猴桃产业覆盖全县90%的农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来源于猕猴桃产业。当地在搭建产学研技术合作示范平台、实施猕猴桃产业技术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冷库和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及营销体系建设、国家级猕猴桃批发市场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产业发展支撑。

第四,以积极就业创业服务促进富民产业培育。一般来说,鼓励返乡创业主要是为促进就业服务的,创业内容以自主选择为主。但是地方政府如果能够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使就业创业服务与富民产业培育相互嵌入,两者便可以相互助力。兰考县将支持返乡创业与民族乐器产业发展相结合,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开展“互联网+创业培训”,构建多层次电子商务发展服务平台,建设规划返乡创业特色园区和专业村,提供无息贷款以及创业综合服务等,促进了民族乐器产业的快速发展。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依托传统优势家具产业,打造返乡入乡创业生态圈,发展家具电商、家具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家具全产业链,新增吸纳从业人员近10万人。贵州省正安县利用了本地外出劳动力大量从事吉他产业的潜在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吸引返乡创业与发展吉他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年产销600余万把吉他的产业规模,直接带动1.5万人就业,还进一步向吉他产业与农业、教育、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人口分布和流动以及城乡关系正处于快速变动之中,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为提升县域富民产业培育成功概率并促进农民增收,各地要认识到县域富民产业和就业创业各有其客观规律,它们之间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仅将前者视为后者的手段。这样一来,各地在培育富民产业时可以更多侧重于培育市场条件和产业基础设施,使创新创业成为产业发展的动能,把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作为实现当地产业升级和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贫困与福祉研究室主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