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酒李渡,需要通过上市以巩固赛道中的地位。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资料图】

珍酒赴港IPO的消息流传多时,如今靴子终于落地。

1月13日,珍酒李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珍酒李渡”)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拟于主板上市,高盛、中信建投国际为联席保荐人。若成功上市,珍酒李渡有望成为自2016年金徽酒上市以来第二家上市的酒企,港股白酒第一股、酱酒第二股。

虽然,公司由“白酒教父”掌舵,但相比头部酱酒企业,珍酒李渡的毛利率优势基本无从谈起,并且对单一品牌依赖较为突出,而再叠加公司前年宣派股息近20亿元,以及庞大的存货压力,珍酒的上市之路恐怕难言顺利。

“白酒教父”亲自操盘

自2016年金徽酒挂牌上交所后,至今没有酒企成功上市,珍酒李渡此次递表港交所,则有望成为7年来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酒企。回顾近年来,郎酒、国台酒业、习酒等国内头部酱酒企业上市动作频频,这背后更多是企业希望在本轮行业头部化竞争中抢得先机。

公开资料显示,珍酒李渡是国内第四大民营白酒企业,也是国内第五大酱酒企业,旗下有贵州珍酒、李渡、湘窖和开口笑4大品牌,覆盖了兼香、酱香、浓香三种香型。

若单从出身来看,珍酒李渡确实不一般,其身后站着一位声名在外的“白酒教父”——吴向东。

招股书显示,创始人吴向东通过全资持有珍酒控股,拥有公司81.28%的股权,投资公司KKR控制的Zest Holdings持股16.2%,前两大股东合计持股达97.49%。其中,珍酒控股由吴向东全资拥有,私募股权投资巨头KKR号称“杠杆收购天王”,也被称为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2021年底及2022年中,KKR分别斥资3亿美元和5亿美元进行投资,珍酒李渡在IPO前估值330亿元。

而吴向东在业界之所以被誉为“白酒教父”,主要是因为其资本版图较为庞大且实力不凡。目前,吴向东实际控制的金东集团,旗下共有华致酒行、华泽酒业集团(下辖金六福、珍酒等12个酒企)、金东投资三个产业板块。

也需要提出的是,尽管吴向东拥有多家白酒企业,但这些酒企多以中小区域型品牌为主,缺少全国性知名品牌。所以眼下,随着珍酒李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白酒教父”明显想要以此填补这一缺失。

一边扩产一边存货高企

业绩方面,珍酒李渡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9个月(简称“报告期”)收入分别为23.99亿元、51.02亿元、42.4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亿元、10.32亿元、7.12亿元。

其中,主要收入来自于酱香型白酒品牌——珍酒。报告期内,珍酒销售占比分别为56.1%、68.4%及65%,同期李渡销售占比分别为15%、12.7%和14.9%,湘窖和开口笑品牌则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虽然珍酒李渡的业绩表现暂时尚可,但却面临着后劲不足的风险。比如细分对比来看,相较于2021年1-9月,2022年同期珍酒李渡增速回落至18.2%,净利润也较2021年的21.7%下降至16.8%。

再与A股已上市白酒公司整体超过70%的毛利率相比,珍酒李渡的毛利率偏低,2020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分别为52.2%、53.5%、55.2%。

此外,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期,和其他同行雷同,珍酒李渡似乎也难以避免库存增加的情况。据招股书,公司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基酒)及成品白酒产品,其中大部分存货为基酒,2022年前9个月基酒为30.13亿元。在报告期内,公司拥有存货分别达17.4亿元、36.5亿元及43.2亿元。

事实上,包括茅台在内的酱酒企业近两年基本都在加速扩产。而珍酒李渡预计到2024年前,基酒产能也将增加2.6万吨,其中1.66万吨为酱香型基酒。

但业内都了解,扩产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对中小酒企影响较大。从扩产的相关企业看,部分品牌出现了明显的价格倒挂。因此,珍酒能否安全地消化这些产能还有待商榷,这也是其存货金额高企后外界的重要担忧点。

《每日财报》还关注到,存货增加之余,珍酒李渡亦大力发展经销商和“不遗余力”地进行广告投放。比如,从2021年初到2022年9月30日,其经销商从3628名增加到了6408名,同期广告费用从2.41亿元增加至4.86亿元。当然,这些措施能否让珍酒李渡以后迎来高增长不得而知。

再就一个细节风险,2021年珍酒李渡宣派股息18.86亿元,显示出公司并“不差钱”。但大手笔分红的同时,报告期内珍酒李渡却累计欠缴近3000万元社保公积金,这有可能引发税务部门处罚及员工起诉。

总体来说,中国白酒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处于名酒挤压非名酒、高端酒挤压低端酒的局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相关同时覆盖不同香型、不同品牌的酒企,发展资源支撑的基础相对不稳,很可能造成任何一个细分市场的优势都很难突出的尴尬局面。对于珍酒李渡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尽快通过上市获得一些助力,不乏是巩固发展地位的“良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