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者报道
■按:
(资料图片)
选购电动自行车时,你会购买相关的保险产品吗?
为机动车购买相应的保险已经成为消费者的“本能反应”,不过为电动自行车购买保险似乎还是“新鲜事”。
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达到3.4亿辆,预计2022年将达到3.5亿辆。然而,与庞大的保有量相比,电动自行车的上险数却显得捉襟见肘。
目前,多个电动自行车品牌和保险公司均推出针对电动自行车的保险产品,保障范围包括人身安全、车辆损失、第三方责任险等,不过受制于安全意识薄弱、购买成本增加、赔付率高等现实问题,电动自行车似乎与保险绝缘。
那么,为电动自行车购买保险,究竟是刚需还是鸡肋?《消费者报道》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保有量与上险数反差巨大
如果是日常通勤,除了公共交通以外,“小电驴”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出行首选,这也让电动自行车的销量保有量不断井喷。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电动自行车销量达到4100万辆,其中雅迪销量为1380万辆左右,占市场份额的33.6%,爱玛和台铃也分别销售800万辆和500万辆左右。
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达到3.4亿辆,预计2022年将达到3.5亿辆,届时相当于每4个国人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
此外,一些城市也公布了当地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数据。济南市车管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济南市共登记电动自行车381.2万辆。广州市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或超400万辆。
庞大的保有量之下,电动自行车不仅是日常出行的附加项,而是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艾媒咨询的研究显示,2021年,超过60%的中国网民对电动自行车的续航里程需求在50~150公里,其中需求在100~150公里的占比最高,达到32.2%。
由此可见,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已不仅是简单的短途代步,更多的出行场景也需要电动自行车的帮助。
因此,电动自行车行业也成为一块热土,除了雅迪、爱玛、台铃、新日等龙头品牌之外,小牛、九号等行业新贵也后来居上。在日益复杂的使用需求下,电动自行车也变得智能化和网联化,一些功能和配置甚至可以完全取代汽车。
然而,与机动车强制购买交强险、消费者普遍自愿购买商业保险不同,能替代汽车满足日常出行需求的“小电驴”,上险数却与庞大保有量形成巨大反差。
以广州市为例,截至今年4月11日,仅有24万人投保广州人保财险作为主承保公司的“穗安行”产品,与400万辆的保有量形成巨大落差。
为何车主不愿购买保险?
“一辆电动自行车而已,价格也不贵,有必要专门买保险吗?”一位日常经常驾驶电动自行车通勤的车主向《消费者报道》表示,而这可能也是大部分电动自行车车主的心声。
与机动车相比,电动自行车具有购买方便、价格亲民、充电快速、道路通过性强、停车方便等优势,如果额外购买保险无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车成本。
然而,电动自行车具有行驶速度快、安全性差、事故率高等问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这就决定了购买相应的保险服务,对于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障更加有利。面对车主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相关保险产品自然也难成为消费首选。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在售的电动自行车保险产品。以雅迪为例,雅迪提供“骑行卫士”保险服务,分为“车卫士”和“人卫士”,前者主要为车辆盗抢和自燃提供理赔,后者则针对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此外,小牛电动车提供的NIU COVER,提供整车盗抢赔付、第三者伤害赔付、驾驶人意外伤害赔付、双人安全保障服务等保障。
不过,各家电动自行车品牌提供的保险产品,在保费、保障范围、赔付额度上各有不同,且保障范围集中在车辆盗抢、驾驶员人身安全和车辆自燃方面,对于车辆碰撞损伤、车辆泡水等情况则较少提供相应的保险服务。
此外,《消费者报道》在多家电动自行车品牌的官方网站查询发现,多家企业提供的保险产品并未在页面显眼位置展示,客服人员表示保险产品的详情需要消费者自行联系门店获取,这也让部分消费者并不知晓保险服务的存在。
另外,《消费者报道》调查发现,电动自行车企业提供的保险服务,并非完全的“免费理赔”,消费者要获得理赔还需要“付费”。
8月10日,《消费者报道》曾报道雅迪车主李先生因车辆被盗而申请“车卫士”理赔,被商家要求交纳车辆折旧费、服务手续费和运费等费用,共计939.8元,占车辆售价的近35%。
在黑猫投诉【投诉入口】平台,有多条针对雅迪、小牛等电动自行车品牌提供的保险产品的投诉,涉及理赔进展缓慢、手续和证明繁琐复杂等问题。
除了电动自行车品牌提供的保险服务之外,多个传统保险公司也早已入局电动自行车保险行业。
以深圳市各电动自行车上牌点为例,目前提供的保险产品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50元、80元、150元,产品对驾驶员意外、车上人员及第三者责任进行保障。如投保50元,意外伤害赔偿额度为6万元,意外医疗6000元;如投保80元,意外伤害赔偿额度为11万元,意外医疗为1.1万元;如投保150元,意外伤害赔偿额度为22万元,意外医疗为2.2万元。目前共有中国人寿、人保、平安、太平洋以及天安财险五家保险公司,消费者可自行选择,或由系统随机匹配。
一位从业多年的保险销售人员指出,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提供了多种与电动自行车相关的保险产品供选择,不过购买人数不多。“很多客户不愿意额外花钱购买保险,虽然保费较低,但是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要赔付的金额却很大,加上经常发生交通事故要出险,很多保险公司其实不太愿意大力推广相关产品。”
此外,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巨大,不少地方的车辆“无牌上路”现象严重,很难做到机动车“一人一车”的准确信息获取,无形中给保险公司定损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电动自行车不该成为保险“荒漠”
然而,无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如何,保险公司是否大力宣传,电动自行车对于保险的刚需确实存在。
人保财险河北省分公司的赔案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交通事故相关赔案约17.3万件,盗窃相关赔案12894件,充电导致的相关赔案也有600余件。在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不断走高之时,相关保险理赔案件数量也会只增不减。
2019年3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三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实施监督的意见》,在第六条“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条文中提到“鼓励电动自行车所有人购买保险产品”。
因此,作为更多人的出行首选,电动自行车不应该成为保险服务的“荒漠”。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电动自行车事故纠纷多为人身伤害赔偿,且涉及金额相对较大,“花费几万或者十几万元的情况都会有”。
与之相比,物损赔偿的纠纷较少且涉及金额较低,一辆电动自行车的价格最低只要数百元,不少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实际上均带有“试水”性质。“这个险种市场虽大,但风险和利润均不明确。”
另外,电动自行车保险多数虽然保额不高,不过如果有第三者责任险,则比较普通意外险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随着市场不断扩大以及相关细则的出台,电动自行车保险还有很多探索的空间。
知名法律博主@谈典看法、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小明表示:“从法律角度出发,商业保险可以作为消费者日常使用电动自行车的安全保障和赔偿补充,在自身消费能力范围内可酌情购买。”
郭小明指出,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自行车相关保险产品时,要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对于商家或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内容,要在协议里面注明,尤其注意理赔条件、期限、流程、是否需要额外支付费用等关键核心条款。
郭小明表示:“如果在购买电动自行车相关的保险产品时遇到相关合同纠纷时,消费者可以与商家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或者向市场监督部门举报,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