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28日,学前教育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草案明确,发展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以政府举办为主,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幼儿园应当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科学实施保育和教育活动,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

根据教育部数据,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21年的88.1%,应该说学前教育已实现基本普及。在这种情况下,出台专门的学前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很有必要。事实上,早在2020年9月,《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就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今三年过去,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初次审议,意味着立法进程再往前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学前教育法草案针对当前围绕学前教育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作出了明确回应。如目前被媒体关注最多的一点就是,学前教育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就现实看,这一点确实很有必要,因为学前教育“小学化”不仅违背教育规律,而且也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内卷”。近年来,从教育部门到各地,针对该现象都开展了专门的治理,将相关禁令在法律层面进一步确定下来,无疑传递出更强的治理信号。

不过,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很难说是此次立法的最大亮点。据新华社报道,学前教育法草案共八章74条,主要从明确学前教育定位,补齐教育短板;健全规划举办机制,促进资源供给;规范学前教育实施,提高保教质量;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保障;健全监管体制,强化监督管理等六个方面作出规定。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有一个集中的主题,那就是从明确定位、补短板,加大资源供给、师资建设力度、经费保障等各方面,更有力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简单说,就是要从各个维度强化对于学前教育的整体投入和支持力度。

这一立法取向,算是间接回应了当前社会对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关切,那就是通过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减轻家庭的学前教育负担。众所周知,由于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学前教育的成本目前主要还是由家庭来承担。近年来,尽管为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不断加大,但总体上说,学前教育支出仍是当前不少家庭较突出的抚育负担之一。也因此,关于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不断增多,甚至成为两会热点话题。如在前不久陕西省政协举行的“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专家协商会上,相关专家就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这次学前教育立法草案,虽然未就“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作出实质性表态,但相关内容还是契合了社会对于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期待。而目前立法草案仍处于审议阶段,是否能够有进一步突破,或许仍存在希望。从现状看,推动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其实越来越“成熟”。如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也就是说,随着幼儿园和幼儿数量的减少,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成本,相对下降了。

此外,鉴于目前的人口形势,进一步降低家庭的学前教育负担,对于缓解社会的生育焦虑,从而促进人口健康发展,也有着越来越强的必要性。这些变量因素和现实,都值得纳入立法考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