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渐消,川东大地,谷穗正黄。天刚放亮,四川科谷高农科技有限公司的黄建华就来到基地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望着眼前这片100余亩、200个品种的水稻,他充满期待,“有了自己的种子‘芯片’,就能种更好的粮!”

“十四五”以来,四川渠县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从复耕复垦到管控“非粮化”、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全县的农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相关资料图)

到2022年底,全县播种粮食182.3万亩、总产突破65.2万吨,实现16连增,位列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榜单81位。

渠县望江乡和乐社区渐黄的水稻。严衡玬摄

坚守耕地红线

确保城镇开发与撂荒地治理动态平衡

达州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专门出台《考核办法》,对粮食生产、大豆生产、撂荒地整治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渠县作为产粮大县,“十三五”期间连续3年获全省“三农” 工作先进县、连续5年获省粮食生产“丰收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全县用地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渠县抓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契机,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先划定111.8万亩良田良地作为永久基本农田,从源头上稳定耕地数量。

为实现占补平衡,扎实推进大棚房治理、违建别墅清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等,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持续推进耕地保护、补充和恢复,有力保障全县粮食增产丰收。

同时,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通过建立健全撂荒地台账,强力推动整治措施落地,2022年整治撂荒地12万亩,腾退低效经果林6300亩。

“只有守住良田,才有丰谷粮仓。”渠县县委书记王飞虎说,到2025年,渠县粮食播种面积力争突破185万亩,粮食总产突破70万吨。

航拍渠县有庆优质稻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严衡玬摄

强化空间布局

让每一寸土地都充分释放高附加值

“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在渠县宝城镇,一块块绿底白字的标语牌伫立田间异常醒目。

一亩田如何做到产值万元?渠县宝城镇新民村支部书记熊运建笑笑,“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而今天却有这种可能。”说罢,跟记者算起账来:“就夏稻而言,我们在田间采取‘稻+虾’或‘稻+鱼’模式,仅此一季每亩就有超过6000元的收入。”在冬季,推行油菜+马铃薯复合种植模式,又有超过3000元的亩收入。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则是来自渠县近年来大力推动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21年来,渠县将全县划分为“南粮东竹西黄北经中果”7大片区,再根据区域内不同海拔高度及地形坡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形成“一区一品”“一区一园”的发展格局。同时,大力进行“路水电气讯防”六网改造,降低“靠天吃饭”的风险。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3.32万亩,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的61.7%;建成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园区25个。

“结合现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争取通过5年左右的调整,拓展产业复合功能和增值空间。”渠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根说,届时将通过推进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全产业链发展,初步建立起与新阶段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结构和现代农业体系。

提升专业水平

构建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8月正是玉米成熟的时节。中滩镇胜利村支部书记代燕早早地站在村口,组织人力前往茜美家庭农场做一些机收后的收尾工作。

“现在玉米、大豆都是机收,比起以前,每亩节约人力成本两三百元。”在农村与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代燕,对如此高程度机械化感叹不已。

“以前搞农业,抗风险能力低,散种户根本挣不了几个钱。”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夏冬说,近年来渠县根据空间发展布局,先后引进了帮豪种业、中化农业、汇兴实业等大型平台公司,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要求,创新推出了油菜+马铃薯、玉米+大豆粮经复合种植模式。

中滩镇胜利村收割机正在收割玉米。严衡玬摄

同时,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按照“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种养循环、五良融合”的原则,除引进新型农业主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外,还与中科院建立了“院县”合作机制,建立智慧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园区生产智能化、技术集成数据化、肥水管理精准化,极大弥补了智能化、集约化不足的问题。

目前,渠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达68家、专业合作社693个、家庭农场3037个,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9.68%。同时建立完善农户与各类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753元。

中滩镇胜利村村民收割的玉米。严衡玬摄

培育多元主体

打造更高水平水平“巴渠粮仓”

8月中旬,渠县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望着眼前一片发黄的稻田,黄建华难掩内心激动。“到明年,我就会找出最适合我们山丘地区种植的最佳品种。”他说。

2021年,黄建华从渠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岗位退下来后,一头扎进农村这广袤天地,在马鞍村办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建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翌年又成立了四川科谷高农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所合作,建起了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现代农业与过去散耕散种有很大不同,不仅要机械化程度高,还要形成自己的优势。”

宝城镇马安村村民正在水稻种植基地忙碌。严衡玬摄

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推进,渠县积极鼓励县域内农业企业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实行产教学研合作,以农业科技园区为重要载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李夏冬介绍,近年来不仅通过助力四川帮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四川省优质水稻全产业链工程研究中心,还以院士科创中心为依托,推动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同时,加强专业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引导和支持农业科研院校、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成果转化和应用。

“现在,园区内‘洼地效应’正在成型成势,与其配套的研发中心、初加工中心以及品牌包装正形成自身体系,巴渠粮仓建设正稳步推进。”李夏冬说。(王洪江、何南观、李道全、严衡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