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吴志
近几年,国内电影票房榜变动频繁。不仅榜首从2017年的《战狼2》变成了2021年的《长津湖》,票房前十名中也有6席被2021年后上映的影片占据。
(相关资料图)
相比票房,观影人次排名的变化要小很多。近十年上映的影片中,观影人次最高的仍然是2017年《战狼2》的1.6亿,其次是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1.41亿人次。其余影片虽然票房可能更高,但观影人次均在1.2亿以下。
通常市场评价一部电影的质量和影响力,一看评分、二看票房,少有人会关注观影人次。但实际上,观影人次也应该是电影的重要评价指标。一部电影上映后,到底有多少人愿意花真金白银走进电影院,直接表明了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和认可程度。
有人要问了,看票房数字岂不是更直观?票房确实直观,但却未必能反映“全貌”。我们知道,票房由观影人次和票价两部分构成,一部影片的票房较高,可能是由于观影人次很高,也有可能只是票价涨了,实际去观影的人反而少了。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比如2021年的《你好,李焕英》尽管票房比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高了4亿元,但观影人次却比后者低2000万。如果按照票房看,《你好,李焕英》自然是更成功的影片,但若论观影人次,《哪吒之魔童降世》显然吸引了更多观众。
这也正是关注观影人次的意义。就像投资额高、演员阵容强大的影片并不一定就是好电影,但被更多人追捧的一定是相对优秀的作品。票房更多的是一个商业维度指标,观影人次能反映更多维度的问题。
所有片方都希望自己的影片能收获更高票房。提升票房可以从涨票价和提升观影人次两方面着手。涨票价很简单,一则发行通知就可办到;提升观影人次则很困难,不仅需要影片本身“质地优良”,在宣发上也要下更多功夫,尤其是效果还存在不确定性。
理想的情况下,片方应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票价保持一定涨幅,再通过吸引更多人观影,提升整体票房。但实际上,行业普遍更倾向于通过提升票价来保障票房,对观影人次的重视度不够。
所谓重视观影人次,实质是要更关注市场的变化、观众的喜好、作品的质量,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对观众、对市场缺乏深度了解,正是当前行业的显著现象。
拿票价来说,过去几年电影票价上涨明显,虽多次引发观众吐槽、甚至影院也多次呼吁,但片方大多不为所动。与观众普遍表示票价太贵就不去或者减少观影相反,影视行业的主流观点是票价与观影人次没有太大关系。行业与市场之间似乎存在割裂。
一个繁荣的电影市场,影片质量、票房总额、人均观影次数等都是重要指标。让自己的电影被更多人看见,也应该成为片方的重要目标。希望未来的影片能在创下票房纪录的同时,也创下新的观影人次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