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我手里拿的是我们布依族特色服装裙摆,都是纯天然植物染色,棉麻材质。”


(资料图片)

“可以订做,大小、花式、版型都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制作时间3到5天。”

“对,我们是在贵州晴隆县三宝街道的阿妹戚托小镇,全国包邮。”

…………

下午5时,位于晴隆县三宝街道新塘社区民族文化一条街核心位置的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内,李利和她的直播小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网络直播。

直播过程中,李利耐心地一一回答网友们的提问。另外4名人员各司其职,挂换商品、检测后台数据、场控协调……方寸之地,大家忙碌而有序。

各类民族服饰、现代服饰、箱包、首饰、摆件等精致的布依族传统工艺与文创产品,通过手机直播窗口,链接到全国各地。

“大家配合得很棒,2个小时的直播收获了5万多点赞,20余个订单,销售额6000多元。”下播后,李利对直播进行数据复盘。

“现在,我们公司已经成长为集传统手工作坊、现代加工车间、产发设计工作室、直播培训基地、民族文化体验馆于一体的企业,提供布料染制、原创设计、制作加工、销售服务等一条龙服务。”李利说。

34岁的李利是晴隆县鸡场镇紫塘村人,也是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从一种手艺到一个产业,从一个小作坊到一个大市场,在晴隆县易地搬迁安置小区里,这名布依族姑娘花了8年时间,闯出了一条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之路。

2015年,在福建工作的李利返乡创业。李利从小就喜欢跟着妈妈学习染布、刺绣、缝衣服。她心里有个愿望,就是把这门手艺发扬传播到山外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民族手工艺。

返乡创业的首站是兴义市。李利于2016年成立注册贵州布依垚商贸有限公司。

把手艺做成产业,建立商标和品牌是关键。经过两年努力,李利拿到了“布依垚”商标版权证书,而她的店面也从最初的70平方米扩展到150平方米,并注册了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系列民族文创产品生产。

“创业头几年,很多产品和创意都来源老家晴隆的老一辈手艺人。”李利说,回家创业,把传统民族文化带出来,让小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2018年,李利把公司搬回了老家鸡场镇紫塘村,深入挖掘传统布依族服饰文化,融入现代服饰工艺,不断研发新产品,参加各类比赛和推介。市场越做越大,李利的事业也有声有色,还带动了一帮老手艺人居家就业,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晴隆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阿妹戚托小镇有很多手艺人,他们也需要有一份民族刺绣工艺的工作。”2020年,李利在多元民族聚集的阿妹戚托小镇产业园周边租了一栋生产厂房,吸纳当地搬迁群众就业,事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为了激发群众创业就业热情,挖掘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产业,2022年初,阿妹戚托小镇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一条街,作为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就业孵化园,让民族文化充分参与到生活生产中,真正“活起来”,让群众日子“火起来”。通过招商引资,李利带着公司品牌正式入驻阿妹戚托小镇新塘社区,参与打造民族非遗文化体验街。

今年8月,为了更好地融入市场,李利的电商直播基地正式启用,并从当地和县外招进一批大学生,组建10人直播团队,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促进产品销售。

几个月来,李利和团队一点一滴积累经验,整个直播带货流程,从毫无经验到日渐成熟。目前,李利抖音平台有近10万名粉丝,她也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主播达人。

线上与线下结合,李利的小作坊链接上了国内大市场。目前,在短视频平台等线上平台销售额已达公司销售总额的50%,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以及省内各地。如今,公司建成成熟的生产流水线车间2个、民族文化体验馆1个、直播与培训基地2个,今年上半年公司综合产值达200万元。公司通过订单生产方式,带动60余名员工固定就业,100余名绣娘居家就业。

为了带动更多搬迁安置区群众创业就业,三宝街道联合李利的公司,举办各类电商与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产业的相关培训,已累计培训75人。

“阿妹戚托小镇是政府根据我们各个乡镇搬迁群众多民族的文化特色打造的新家园,这里聚集了彝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同胞,是一个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聚宝盆’,为我们文创产业提供栖息地和创作源泉。”李利信心满满地说,“我相信,我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精彩,能在一代一代人的手里继承与弘扬,让传统与时尚的火花点亮更美的生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