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银行机构对企业、商户和个人经营者发放的信用贷款增加2.5万亿元,增量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此前,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到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显著提高,达到15.4%。这是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近日给出的信用贷款的最新数据。

所谓信用贷款,是指不需要抵质押或者第三方进行担保,根据贷款对象信誉发放的贷款。相比于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更加灵活,效率也更高。疫情发生以来,面对企业融资需求,信用贷款不断发力为企业提供资金“活水”。

复工复产,资金先行。“防疫物资的准备、员工工资、项目投标以及其他各种开销,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现金。但公司的几个大客户、大项目也都受到疫情影响,结算回款周期延长。”北京一家安防公司负责人刘向东向记者表示,身边不少企业都遇到了类似问题。

为了扩大金融覆盖面,帮助更多企业复工复产,各部门都开始加大信息对接共享力度。各大银行也纷纷开发线上产品,加大信用贷款业务的创新力度,并进一步简化业务流程。

“公司的财务人员不出门,用手机就顺利申请到了100万元的贷款,真是帮了大忙了!”近日,通过邮储银行“小微易贷”办理完信用贷款业务,湖南一家生态园林公司总经理许石贵由衷地感叹,100万元的贷款无抵押,到账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从前根本不敢想。

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后,银保监会就提出,加大对重点领域复工复产的信贷保障和投放,信用贷款成为主要抓手之一。此前,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复工复产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

实际上,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面前,信用贷款产品一直被寄予厚望。仅去年,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数次喊话,支持信用贷款业务发展。在金融市场,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提高信用贷款占比的呼声也不断增强。

然而,出于对信贷风险的考虑,此前各银行的信用贷款投放脚步谈不上快。这让一些企业对疫情中信用贷款发力的后劲产生了一丝忧虑。

对此,北京一家国有银行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政策支持以及银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信用贷款领域业务创新不断、市场接受度进一步提高,这是长期发展趋势。“以前银行的顾虑主要是信用类贷款没有抓手,出现逾期不好催收,容易形成不良资产。但现在信息渠道更加畅通、技术也更成熟,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客户的经营流水、征信等相关信息对客户进行画像,信用贷款可以在风险可控范围内。” (记者 北梦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