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葛爱峰 见习记者 胡梦然 深圳报道
在上市公司纷纷跨界进军新能源时,高澜股份(300499.SZ)却反其道而行之,撤出新能源赛道。11月7日,高澜股份发布公告称,拟将持有的控股子公司东莞市硅翔绝缘材料有限公司31%的股权进行转让,转让价款为4.09亿元,预计为高澜股份带来投资收益约3.82亿元。
股权转让完成后,高澜股份将继续持有东莞硅翔约18.1%的股权,但东莞硅翔不再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据悉东莞硅翔是较早进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的厂商之一,主要从事新能源动力电池加热、隔热、散热及电子制造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值得注意的是,东莞硅翔近年来业绩情况相对较好,今年上半年更为高澜股份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卖掉正处于热门赛道且业绩向好的子公司,令大部分投资者感到意外。
对此,11月8日盘后,深交所对高澜股份公示关注函,要求高澜股份分析说明本次交易对公司后续经营业绩可能产生的影响。
11月8日收市,高澜股份股价跌3.02%,之后连续两日下挫,截至11月10日,股价跌2.43%,报10.86元。2021年是高澜股份股价爆发的一年,全年累升53.8%,但今年表现却显无力,年初至今股价已跌去逾三成。
子公司占高澜股份总营收71%
2019年9月,高澜股份以2.04亿元购得东莞硅翔51%股权,正式进军新能源。高澜股份在首次披露的收购计划中表示,东莞硅翔是较早进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的厂商之一,自成立以来积累了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等行业排名靠前的优质客户。收购东莞硅翔为公司的主营业务增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及汽车电子制造业务。
高澜股份2022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及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两项业务是高澜股份主要的营收来源,今年上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26亿元、2.7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8.46%、32.88%,合计占公司总营收的71%。由此可见东莞硅翔对于高澜股份的重要性。
盈利能力方面,今年上半年,东莞硅翔营业收入约为6.07亿元,净利润约为4456.82万元。而同期高澜股份营业收入为8.47亿元,净利润约为178.45万元。从数据上看,东莞硅翔可以算是高澜股份的优质资产。
在今年的半年报内,高澜股份对东莞硅翔的成绩允以肯定:控股子公司东莞硅翔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和汽车电子制造产品订单和营业收入增长显著,对公司营业收入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产生积极影响。
时隔仅三个月,为何又要将贡献积极的子公司出售呢?对此高澜股份解释,近年来东莞硅翔业务发展较快,受其下游应收账款账期较长且商业票据结算较多、上游应付账款账期较短、毛利率下降、产能扩产等因素,东莞硅翔对运营资金需求大幅上升。如公司对东莞硅翔继续保持控股地位,公司将面临较大的运营资金压力。
对于下一步规划,高澜股份表示,公司发展战略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加大在电力、储能、数据中心领域投入。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更好聚焦主业,推动公司战略发展。
针对此次出售东莞硅翔股权的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于11月8日致函高澜股份,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王滢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行业和整体经济增长的极限被打开,意味着两大趋势正在形成,一是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二是细分行业的集中度会持续上升,利润高度集中于行业头部企业。新能源行业同样如此,头部的两三家企业会占据行业内70%以上的利润,大部分企业会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
王滢波指出:“高澜股份舍弃新能源显然也是看到这种趋势,与其食之无味,不如弃之如履,把资源集中在自己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行业,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整体而言,对于高澜股份而言,由于尚未成为赢者通吃的行业龙头,风险远大于机遇。”
业绩日渐承压
出售东莞硅翔股权的背后,是高澜股份日渐承压的业绩。
今年前三季度,高澜股份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4.22亿元,同比增长33.84%;归母净利润仅147.45万元,同比下滑95.88%,扣非净利润亏损达1689.69万元。
另外,资产负债压力大也是高澜股份不得不放弃东莞硅翔的原因之一。截至今年9月末,高澜股份资产负债率为53.21%,公司账面留有资金2.58亿元,但与此同时高澜股份的短期借款有2.6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60.62万元,长期借款5250万元。
至于高澜股份的主业水冷业务,在今年的半年报内,水冷业务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有所下滑。高澜股份解释,主要是由于疫情影响,部分项目投资延缓,招标推迟,主要客户的装机量有所收缩,导致公司订单签署和产品交付随之延迟;叠加客户降价压力、原材料涨价等的影响。
虽然出售东莞硅翔可以获得一笔较高的收益,用以解决高澜股份当前的问题,但未来主业成绩是否可以填补上东莞硅翔的空缺,尚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