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内部场景图。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核心阅读

无论是站在舞台戏台还是通过荧屏银幕,演员面对的都是人民。没有对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的敬畏、对专业的赤诚,是演不出角色的真实感、走不进观众内心的

心系观众,所以不断锤炼艺术,以更好服务观众;心系观众,所以时时谨慎谦和,在行风艺德上严格自律。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从事演艺事业40多年,我愈加体会到,无论是站在舞台戏台还是通过荧屏银幕,演员面对的都是人民。没有对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的敬畏、对专业的赤诚,是演不出角色的真实感、走不进观众内心的。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是演员要走的正道与大道。

基本功是决定演员能走多远的生命线

这几年,在演员工作以外,我又多了教员和导演的身份。担任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的艺术指导,给北京人艺表演学员培训班授课,执导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首届西藏本科班的毕业大戏《哈姆雷特》,带着北京人艺的年轻演员一起重排戏剧经典《雷雨》和《海鸥》……曾经,我是被前辈优秀演员艺术家提携起来的后生,如今,我想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几十年专业方面的经验教训,启发这些二三十岁的青年演员,激发他们身上的能量与活力。

许多艺术行当都有明确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话剧表演一直以来多强调个人的内心、感情,在基本功上缺乏统一的训练标准。我试着摸索总结,并在教学和排练中予以检验。比如台词,可以说是话剧表演最重要的基本功。只有字正腔圆、呼吸通畅、四声到位、准确达意,才能使语言有力量、送得远,才能让观众听见、听清、听懂、听得入心。我进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工作后,开始向戏曲学习。每次演出,我会在侧幕条看戏曲演员的表演,再回过头来锤炼自己的台词和基本功,自觉是有长进的。演员也是语言艺术工作者,要在舞台上把中国话说好。北京人艺一直坚持在舞台上使用原声,不借助麦克风、话筒等扩音设备,为的就是尽量保留住舞台表演的原汁原味。

老一辈演员在台上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背后打底的是扎实无比的基本功,是大量时间精力的专注投入,还包括表演的直觉和即兴。戏曲界论表演有“三形六劲儿心已八,无意则十”的说法。有模有样,三分;词儿准,腔儿圆,劲儿足,六分;走心动情,八分;随心所欲,怎么演都对,十分。等到了“无意则十”的阶段,就不是演员跟着弦儿唱,而是司鼓、琴弦跟着演员走。既有我又无我、既是演员又是角色,这是舞台表演的魅力所在。

来自生活的积淀,熔铸起舞台上独一无二的角色

“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这是中国话剧先驱洪深对表演的理解。陈薪伊导演给北京人艺排话剧《原野》时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演员这行就是演一个人的正常。”你可以云淡风轻、松弛自然,也可以山呼海啸、激情洋溢,但都是在特定情境里人的正常状态。

还记得刚进北京人艺的第二年,在由小辈演员学演的《雷雨》中,我演我父亲演过的角色周萍,没有多少个人真情实感,理解也不够,基本上是像初练书法描红模子一般地学我父亲。所以,任宝贤老师对我说:“你怎么演得这么明白!”很久以后我才领悟到,我那样只是在演我父亲对人物的理解,只演出了情绪表面的动作结果。

北京人艺许多老演员既会演戏又会生活,舞台上一举一动背后,都有深厚的生活积淀。生活中自在,演戏必然自在。在《天下第一楼》中演常贵的林连昆老师,虽不是主角,但他只要在台上,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天下第一楼》已经排到第二幕的时候,他才顶替别人参加排练。林老师拿着剧本边对台词,边适应对手演员已经排好的调度,有的地方他走起来不舒服,就停下来试一下别的办法。突然,他在说一大段台词的时候变换了动作,往门柱上一靠,抹了两下餐桌,然后用手指撑着桌角。林老师扮演的角色是堂头,一天到晚不知得接多少客、干多少活,所以,能抽会儿空闲聊几句的时候,会有靠一靠、撑一撑的形体感觉,特别有生活,角色也立住了。当时整个排练厅的演员都对林老师的表演赞叹不已。

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北京人艺角色塑造的优良传统。但体验生活不是瞪着眼睛去找生活,硬找是找不到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定是很多经历、很多记忆中的形象慢慢叠加,再加上演员个人的品性、习惯等,一起“化”成舞台上那个独一无二的角色。

为了演话剧《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我曾到故事原型地体验生活,留意寻找白嘉轩的形象。他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到罗中立画的《父亲》,但那个形象是平面固定的,没有人物说话走路、待人接物的动态。和村民同吃同住、下地干活好多天,都找不到白嘉轩的影子。最后在和原著作者陈忠实吃饭的时候,我猛然发现,陈忠实不就是一个“白嘉轩”嘛!他朴实耿介,沉稳谦逊,有一种不偏不倚的正直之气,就连脸上的线条也极有雕塑感。从此我开始留意他观察他,演出的时候会想到他模仿他,最终实现了角色塑造。

生活无处不在。做一个有心的演员,就要时刻把所见所闻所想往文艺创造上靠,过了多少年后,这些都会成为演员创造角色的灵感和理解角色的底色。戏剧如同舞台画框里上演的文学,它展示生活展示人,也引发观众思索生活思索人。相应的,我们演员的学问就是晓天下、明事理,培养解读生活、人物和各种各样事情的能力。

守住演员本分,心系观众服务观众

近来总是有人向我推荐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可能也是因为我演了30多年的李白。话剧《李白》从1991年演到今天,不光是我在塑造李白,李白也在塑造我。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我不断揣摩李白的人生,不断感悟和融入李白的角色。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格局、角度,不是史学家的视角,也不是大艺术家的视角,而是年轻人的视角,是孩子的视角。演李白要演出他的赤子之心,演出他生命的昂扬与自在。记得有一次在深圳演出话剧《李白》,演出前我刚看了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电影天马行空的想象影响到了我,让我在舞台上快意淋漓地演绎出李白天真的一面。

除了李白,我还扮演过曹操、曹植、鲁迅、弘一法师,朗诵过苏东坡、陆游、闻一多等很多大师的美文,也演过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曹禺和老舍等文学巨匠笔下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和心灵影响着我,我以角色的名义感悟并言行。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这是身为演员的幸运。

我是被角色提升的演员,是被前辈艺术家提升的演员,也是被观众提升的演员。在我心中,陪伴最多的是观众。就像契诃夫在《海鸥》里借特里果林的台词说:“为了可以采集最美的花朵,创造出蜂蜜来奉献给人们,连我都不知道这些人们是谁……”可我确定,每一场演出,睫毛遮着灯光,面向观众,我在向他们坦诚自己对作品、对角色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我永远都是观众的考生。

词作家阎肃曾有“天分、勤奋、缘分、本分,本分最不易”之说。守住演员本分,不把自己“摆错位”,是我对自己的告诫。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每到一个场子演出,一亮相先看场子的深浅宽窄,看二楼有没有廊柱挡住观众,如果深了挡了,他的亮相就自觉多垫半步,确保每个观众都能看到自己的一招一式。心系观众,所以不断锤炼艺术,以更好服务观众;心系观众,所以时时谨慎谦和,在行风艺德上严格自律。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

戏剧空间是现代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同剧种不同题材有不同的观众群,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演出,就要想观众之所想,瞄准观众之所需,以优秀作品吸引人、满足人、提升人,让观众在一个审美方式和文艺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依然愿意走进剧场,看完剧之后还想再来。戏剧人不断传承中国戏剧的传统,开掘当代剧场的潜力,夯实学养经历的积淀,坚定崇德尚艺的追求,这一切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戏剧事业更加美好的前景。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本报记者胡妍妍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5日 第20 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