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熬专业鸡汤时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常有人问我为何对A股充满信心?

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重要一点是我去过不少国家,待过不太短一段日子,认识过一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哥们。

好不好这件事都来自比较,不清楚别人,也就很难正确评价自己。

我在国外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就是歪果仁,各国都算,整体看比我想象中穷。比如我在英国的时候,发现很多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都特别节俭,其中包括不少来自人均GDP比我们高的国家。

普及一个常识,有钱存着不花这种事对歪果仁不存在的。

一开始我以为是歪果仁独立早,自力更生,后来发现这属于被国内媒体带节奏了。歪果仁有钱的话肯定也会支持娃的学费和生活费,不支持或者支持少就是真没钱。

我原先的想法是,人均GDP和收入基本成正比,GDP比我们高就是收入比我们高,当然更有能力拿出来支持子女留学,但看起来并非如此。

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国人特别重视教育,愿意在上面烧钱;比如我们独生子女多只用负担一个等等。

但经过我的多次询问和比较,得出一个诡异的结论。那就是我们虽然是一个人均GDP1万美元出头的国家,但实际收入接近2万左右的国家。而像长三角这种人均GDP在1.5万美元以上的地区,实际收入则接近3万左右的国家。

为证明这个直觉,我根据2021年数据做了上表,包含了所有人口在400万以上,人均GDP高于我们但低于2万美元的国家,一共只有7个。

这里要说明下,“人均可支配收入 = 总可支配收入/总人数”,但各国对于收入和人数的统计口径都不一样。

比如五险一金和社会福利(如政府扶贫帮你造了房子)算不算可支配收入,小孩到底算1个人还是零点几个人(也就是将小孩标准化为成人)。

我国采用的是最严格的口径,分子端算小,连公积金这种明显可以用的钱都不算;分母端算大,小孩都算1个人。而绝大部分国家口径要宽松得多,能多算出来20-50%不等。

举例来说,有一个流传很久的对比,说美国居民收入占GDP的70%,而我们只有40+%,其实这是两国口径不同导致的谬误。如果我们按照美国口径算的话是62%,差别不大。

顺便说一嘴,你在网上能看到的绝大部分触目惊心的中外对比,无论好还是坏,基本上都是口径问题。

上表中已经全部折算为我国的统计口径,所以可能和你查到的不一样。

说几个结论。

1、全球人均GDP从1.2万美元到2万的国家居然这么少,我本来只想算1000万人口以上的,但发现那样就几乎没了,只能降到400万。

2、我们可支配收入相对较高的原因:一是我们人均GDP本身低调,按外国算法可以多10-20%;二是税率对普通人友好,大部分人不用交个税,我特意列出了基础税率对比,也就是绝大部分普通人都要交的那一档。

3、我们实际收入应该比上表的官方数据更高些,因为很多收入目前都还不走税务这套体系,如装修工人、个体户、私人家教、普通人的外快等。国外当然也有这些,但比例低很多。而从物价看,至少欧洲这些国家整体比我们还贵些,所以我们钱更经用。

4、在人均2万美元GDP档次之下,我们的收入水平怎么都不算低,但如果算房价那就尴尬了。比如当前希腊雅典房价大约3000欧/平米,西班牙最贵的巴塞罗那房价大约是7000欧元/平米,我也只能两手一摊。

所以在一二线城市,有几套房但无贷的家庭整体消费能力达到了西欧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背着2017年之后房贷的根本没法算,可能也就是个印度水平。

5、我国城市化比例不算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这肯定是坏事),所以一二线城市居民收入远超平均。但一二线城市人口会长期保持流入,对应的就是人均GDP提升。举例来说,三四线城市端盘子月薪2k,上海端盘子月薪6k,做同样的事但创造3倍的GDP。

这也就是为啥我经常说我们实际上已经是人均2万美元GDP的框架。因为同样劳动在不同系统下估值不同,比如一个70岁的农村老头天天种地一年也创造不了几个GDP,但一个20岁的农村青年去一线送外卖都可以月赚大几千。随着年轻人取代老年人和人口流入一二线两大趋势,人均GDP和消费就都会自然成长。

前几天我说我们已经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很多人还不信。

那换个角度来看,这些2万美元档的国家,希腊、匈牙利、阿曼、波兰、克罗地亚有什么著名公司或者优势产业么,有什么先进科技或者值钱的资源么?

除了足球以外,他们有什么显著领先于我们的领域么?

反正我是想不出来。

只不过本来我们走向2万美元GDP的速度可能比较快,现在被延迟了。国内因素主要是地产去杠杆,国际因素主要是美联储加息。

但万物皆周期,最晚明年美联储就会开始降息,地产大概率同时也会见底,下行结束,大家又回到一个比较舒服的上行周期。

到时候工资会涨,房子价格还跌了,所以站在长期角度我对消费很有信心。

那自然也就对A股有信心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