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双碳”工作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这亦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而绿色金融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资料图)

“双碳”目标下,金融业务迎来哪些机遇?随着绿色转型加速驶入“快车道”,作为服务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金融手段,转型金融还有何痛点待解?ESG浪潮之下,当前国内ESG投资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国际上哪些ESG投资经验和产品值得我们借鉴?如何更好地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这些话题颇受业界关注。

陆家嘴论坛期间,汇丰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独家专访时,就上述问题在内的市场热点话题一一回应。

在他看来,“双碳”目标之下,金融机构应该并能够通过金融杠杆及工具引导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以绿色金融之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国绿色金融产业需要“两条腿走路”:在深挖绿色金融工具支持绿色项目的同时,着力发展转型金融,推动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的行业和企业逐步实现减排、低碳、零排放。

王云峰同时指出,无论是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还是根据长期表现评估,可持续投资的韧性有目共睹。相较于国际市场的火热,ESG投资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或初级阶段,但是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成熟及国际金融合作的深化,国内外ESG评价标准将逐步融合发展,更为成熟清晰的评价体系标准无疑将进一步提高ESG投资产品的吸引力,带动更多海内外资金进入国内ESG投资领域。

外资银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有三大优势

NBD:您如何看待“双碳”目标下金融业务开展的机遇?

王云峰: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成为全球性重要议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落实彰显了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担当,也正日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巨大动力,引领整个社会融资及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有大量资金支持。有专家估算,未来三十年国内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并带来能源、交通、建筑和制造业等多个行业的投资机遇。

金融业务开展的机遇在于为弥补资金缺口扮演重要角色:既可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推动资本进入绿色产业领域;亦可通过日常金融决策,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通过将资金与绿色项目联系起来,并引导市场对绿色和低碳项目的定义达成共识,推动创造适合的标准、政策和规则环境,让资金得以流动,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绿色转型、绿色创新等项目和行业倾斜。

以汇丰为例,我们一直积极把绿色及可持续理念融入产品和服务,涵盖资本市场、贷款、交易银行业务、顾问服务及投资等。在中国,我们积极坚持绿色运营的同时,致力通过绿色债券、绿色贷款、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等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项目,并推出了可持续发展专项信贷基金,支持传统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金融是汇丰持续关注的重点业务领域之一。我们认为金融机构应该并能够通过金融杠杆及工具引导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以绿色金融之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包括汇丰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处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衔接点上,可以凭借自身的全球网络和绿色金融专长,一方面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可将全球ESG领域的先进经验和资本带到中国市场,在帮助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把握中国“双碳”机遇的同时,为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引入更多动能。

NBD:您能否具体谈谈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外资银行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王云峰:首先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发挥桥梁作用。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逐步落实,以及ESG领域日益成为全球投资主流,可以预期,以人民币计价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将逐步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热点。

以此为契机,如果中国市场能提供更多既具有较高回报率,又带有绿色、可持续等ESG特征的金融产品,对国际投资者而言就会更有吸引力。外资金融机构在跨境资本流动及结算方面具备优势,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利用其对海外投资者的了解,参与开发更多的人民币绿色金融产品,吸引更多海外机构投资。

其次,在绿色债券创新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发行绿债也一直是政府、机构和企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但境外投资者能够购买的绿色债券量还相对有限,高等级绿债发行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给外资金融机构积极贡献海外专长,与中资同业共同推动中国绿债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放眼国际市场,中资发行人一直是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的创新主力。在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发行绿债的过程中,从发行理念、融资流程到发行人能力建设等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也都可以起到关键的智囊作用。

第三,外资金融机构还可以充分发挥金融“桥梁”作用,促进中国绿色金融标准和规则更好地与国际对接融合,并推动绿色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通过举办行业研讨会、推动相关研究等方式,汇丰一直积极参与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助力中国“双碳”目标顺利达成。

转型金融可弥补传统融资与绿色融资之间差距

NBD:当前业界愈发关注转型金融发展,央行也提出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您如何看待转型金融的意义与前景?

王云峰: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减少碳排放和加快经济转型势在必行。绿色金融正在对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但要真正实践《巴黎气候协议》,金融机构亦需协助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的企业及行业向净零排放转型,加快全球整体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

目前来看,气候融资和绿色金融对于化工、钢铁等传统行业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相对偏弱。传统高碳行业往往被认为存在较大的减排难度,需要经过复杂的转型过程或大量资金投入,以减少碳排放产出。

转型金融已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说绿色金融或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及提升资源效益的经济活动,那么转型金融则着眼于高碳排放的产业,强调经济活动、市场主题、投资项目和相关资产沿着清晰的路径向低碳和零碳过渡,弥补传统融资和可持续或绿色融资之间的差距。

NBD:现阶段,转型金融在支持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的企业转型过程中是否存在难点?

王云峰: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全球范围内还缺乏对于转型金融的定义及范围的共识。需要引入一套清晰透明的制度,例如参考穆迪及标普等评级机构对金融风险的分类和评级方法,界定环境风险并加以评级。全球各地包括欧盟、东盟等都正在着手构建这样的制度。

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传统高碳行业仍占据较为显著的地位。因此,在未来三十多年中,高碳产业及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关系着“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

发展中国绿色金融产业需要“两条腿走路”:在深挖绿色金融工具支持绿色项目的同时,着力发展转型金融,推动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的行业和企业逐步实现减排、低碳、零排放。此外,应多方联手,逐步明确转型金融的概念界定、业务分类标准以及规范信息披露等;获取转型融资的企业应披露转型路径、资金用途、经济活动中的碳足迹变化等,为市场提供充足信息。

金融机构亦需加大对传统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发应用相应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例如,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挂钩,帮助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企业向低碳、零碳过渡。

中国ESG投资发展潜力巨大

NBD:有分析称,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将迎来百万亿元的巨量资金需求,同时二级市场投资者也将迎来投资机遇,您对此如何看待?

王云峰:大规模的低碳转型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资金毕竟只能覆盖其中较小一部分,缺口主要靠市场弥补,金融业则在弥补资金缺口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全球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可以看到ESG投资能够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助力可持续发展。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内的ESG投资增长明显加速。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在投资决策中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纳入考量。而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重新思考投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投资方式。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ESG投资能够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助力可持续发展,参与全球经济低碳转型进程。汇丰环球研究的分析表明,在驱动公司业绩的中期因素中,有40%—50%与ESG有关。在ESG方面做得更出色的企业通常更有长远规划,公司管理层也往往具有更高的前瞻性,长期来看更容易取得出色表现。

相较于传统投资,ESG投资能够把各类可持续发展指标量化和标准化,更具可操作性。我们相信,优先考虑ESG的投资产品和企业可以更好抵御风险。无论是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还是根据长期表现评估,可持续投资的韧性有目共睹。

ESG投资领域潜力巨大,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可在充分理解产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将ESG纳入投资考量,在赋能永续发展的同时,把握中国“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实现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

NBD:您认为当前国内ESG投资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国际上哪些ESG投资经验和产品值得我国借鉴?

王云峰:随着境外监管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对ESG的关注度提升,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将ESG与其投资战略相结合。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估计全球ESG资产约超过35万亿美元。此外,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的签署伙伴数量也持续增长,现已超过3800家。

相较于国际市场的火热,ESG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或初级阶段,但是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国内碳中和路线图的逐渐清晰,以及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出台,ESG投资作为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其发展对于支持达成“双碳”目标实现的战略部署、加速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包括商业银行、公募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将ESG理念贯穿到公司风险管理以及决策流程中。同时,国内ESG投资逐渐从早期的银行信贷业务拓展到证券业、股权投资和产业基金实践中,银行ESG理财产品、泛ESG公募基金等责任投资产品不断涌现。我们也看到,由于ESG投资起步不久,强调绿色策略理念的产品虽然越来越多,但许多相关产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深入度还有待提升。

可以预见,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成熟及国际金融合作的深化,国内外ESG评价标准将逐步融合发展,企业及产品层面的ESG信息披露水平有望快速提升。更为成熟清晰的评价体系标准无疑将进一步提高ESG投资产品的吸引力,带动更多海内外资金进入国内ESG投资领域。另一方面,年轻一代日益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也将从需求端促进国内ESG投资发展。

以汇丰为例,我们希望把国际上先进的可持续投资理念和产品,因地制宜带给中国投资者。在汇丰中国,我们已经与一些主要的指数公司开展合作,开发ESG指数类产品。此外,我们通过自主开发设计ESG指数,将ESG投资策略融入到指数的构建过程中,以获得更优秀的潜在表现。

发展绿色金融需要统一标准和定义

NBD:在将ESG纳入投资各阶段考虑时,其评估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完善等问题是否会对项目风险衡量造成影响?

王云峰:ESG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ct)于2004年首次提出的概念,认为在投资过程中,除了财务回报的考量之外,还应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纳入投资的评估决策。而要将ESG纳入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企业数据和评估标准缺一不可。同时,企业数据又极大依赖于监管机构及投资者的信息披露要求。

绿色金融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实现碳减排,如果在企业和金融机构层面没有明确的碳核算要求和能力,也就无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减碳计划。

NBD:您对于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有何建议?

王云峰:发展绿色金融需要统一的标准和定义,加强绿色数据收集和应用,完善数据的认证、评级、监控流程和信息披露机制,让投资者理解债券或者项目是否真正“绿色”,也为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定价及投资者提供参考,便于相关产品在市场交易。

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ESG信息披露指标体系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推出的“全球报告倡议指引”,简称GRI指引。许多监管机构、交易所等也已经提出了强制或指引性的ESG信息披露要求。

此外,一些投资机构和ESG评级公司,如MSCI、道琼斯、汤森路透、英国富时、晨星等,则各自制定了评估标准并进行评级以满足市场需求。仅以MSCI为例,其每年基于全球5500多家上市公司,编制100多只ESG指数。但总的来说,国际上的各种ESG指标和评价体系之间都存在差异,全球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国内,ESG相关信息披露工作起步较晚。除了港交所上市的内地企业由于港交所要求需要实行“不披露就解释”之外,直到近年来,《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才明确了,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信息。

我们认为,中国在构建ESG评价体系过程中,可以适当参照境外相对成熟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结合中国实际,尽量帮助企业以一套标准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