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波是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黔江水文监测中心副主任,大学毕业时他曾在上海、苏州的医药公司从事技术工作。2007年,他回到重庆,成为了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渝东北基地水质实验室的一名员工。经过不到一年的学习,他孤身来到位于黔江的渝东南基地,成为了基地当时唯一一名水质专业的人员,与黔江自来水厂实验室筹备共建渝东南分中心实验室(后更名黔江水质实验室)。

“当时中心大楼还没有完工,我被安排在临河的一间工棚暂住,条件很简陋。”


(资料图片)

熊小波说,那个时候正是汛期,一下雨工棚就漏水,衣服被子经常被浸湿,半夜冷得直发抖。不得已之下,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办公室睡地铺。

当时水厂实验室只负责常规9项的检测,并且人员只有3人,需要在两个月内新增20多项检测能力并在年底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作为一名新人,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却没有退缩。知识储备不够,就努力学习,上网查找资料、自学计量认证的相关规定,有不懂的就请教上级实验室的同事,他带头做实验、熟悉仪器、整理相关档案,最终顺利通过年度计量认证。

2009年新建市级分中心实验室,2014、2018年实验室计量认证,2021年能力提升改造项目,熊小波一次次站在实验室建设的第一线,全程参与,每一个细节他都会和同事反复论证,力争把实验室建成一个具有渝东南片区引领示范作用的水质监测实验室。

翻山越岭踏勘断面 为水质监测提供有力保障

水质监测需要取样,而选择取样地点就需要确定断面。

2019年,熊小波带领团队开展河长制断面踏勘,为尽快完成任务,下午3点过,在完成乌江武隆段沿线入河口的断面后,他们又继续前往武隆和彭水交界处的木棕河,地图上的几百米,竟足足花费了几个小时才到达地图上划定的地点。此刻,熊小波和同事们看着近在咫尺的河流,发现脚下是悬崖峭壁,于是又驱车绕到河的对面,到达时天色已晚,他们摸黑完成了踏勘。

“最开始我们片区只有11个断面,采样的工作也是我们自己进行。”熊小波说,有些断面很偏,他们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路上经常遇到毒蛇、野猪等。取样最远的地方靠近石柱县黄水镇,从黔江出发需要驱车六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有一年冬天,我们采样遇到了道路结冰,车子在行驶过程中一下就调转了方向,旁边就是悬崖,至今想起都有些后怕。”

如今,随着设备和人员的增加,黔江水质实验室负责的断面已经扩大到了51个,熊小波带领团队科学合理的断面布设,为全市河长制监测工作开好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门外汉”到“尖子生” 他的“秘籍”是较真

水质监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分析化学只是在熊小波大学时期学过,工作中并不擅长。

“要完成好任务,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工作更较真。”

于是他白天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练习标准操作研究实验细节,晚上就加强理论学习,启用了高中毕业过后就再没有使用的最高技能“题海战术”,每天学习到深夜,很快他便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技能,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2021年的一个早上,武隆区污水管道被砸破,污水直接流入乌江武隆段,造成武隆至涪陵(江东水厂)沿线取水口出现污染。在接到通知后,熊小波立即组织实验室人员立即制定监测方案,并第一时间带领两个应急监测小组,到达污染事件现场和造成污染的河段下游断面进行调查和监测取样。当晚,他们就将水样送回实验室后按时完成了相关项目的检测、数据统计、结合历史数据进行水质分析、判断污染程度并及时将监测结果上报水文总站,为上下游水库调度以及取水口取水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

水质检测里的挥发酚项目,需要用氯仿对水样进行萃取,熊小波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大量资料的查证,了解到氯仿属于易制毒,且挥发性强,对于实验人员的身体伤害比较大。而二氯甲烷的极性以及萃取性能都与氯仿相当,缺点就是萃取的时候更加容易氯仿。

于是他组织实验室人员,用二氯甲烷代替氯仿,通过一系列的比对实验以及方法验证,最终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要对水质检测数据负责,所有从我们手中出去的数据,都将成为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决策的依据。”这是熊小波对检测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检测中,他从监测断面的设定,到采样的计划、采样的细节以及样品的运输,再到实验室的分析检测,以及最后检测报告的审核,每一个环节都严把质量关。从业16年来,他始终坚持着“负责、求实、较真”的态度,报出的检测数据从未出错。

(记者 冉长军 见习记者 陆丹 实习生 潘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