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将保持在86%以上——

用好秸秆资源 助力绿色农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提出,2023年,建设400个左右重点县、1600个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目前我国各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如何?秸秆还田有哪些生态效益?如何挖掘秸秆离田利用的资源价值?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秸秆科学还田,提升耕地质量

秋日的北大荒,风吹稻浪。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二九一分公司第四管理区种植户乔春走在水稻田里,欣慰地说:“近些年秸秆全量还田,黑土地地力提升,养分含量高、透气性好,庄稼的长势就是最好的说明。”

秸秆还田不是一件容易事。二九一分公司的耕地多数是黏重的草甸土,地湿时无法翻耕,旋耕后秸秆在表层分布,灌泡田水容易漂稻茬。经过探索,技术人员找到了整地办法——春天泡田水上到土块的一半左右时,就开始搅浆。把秸秆混进泥土中,不再漂稻茬,还节省了水资源,就这样,公司38万亩水田真正实现全量秸秆还田。

如今,乔春所在的第四管理区3.5万亩水稻种植坚持秸秆全量还田7年后,土壤有机质增加0.3%,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

一大早,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东山村村民李廷成来到玉米地劳作。早玉米已经收完,旋耕机把粉碎的玉米秸秆撒进田地里深翻,秸秆没有离田就做了肥料。“秸秆还田后,田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李廷成说。

近年来,夷陵区探索适宜丘陵、山区的秸秆还田模式,大力推广覆盖还田、堆沤还田、腐熟处理还田等技术,促进秸秆直接还田,提高耕地肥力。

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说,秸秆还田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主要措施,是提升农田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是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手段,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推行秸秆翻埋还田、碎混还田、覆盖还田等科学还田措施,有效提升了还田效果。全国年秸秆还田量为4亿吨,有效培肥土壤、提升地力。

促进种养循环,推动秸秆利用

“农作物秸秆上连种植业,下连养殖业,是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关键纽带。”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保护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徐志宇说,秸秆是草食动物不可或缺的“五谷杂粮”,推进秸秆青黄贮、膨化、压块等饲料化高效利用,可有效扩大草食动物饲料来源,促进秸秆利用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层次迈进。

走进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三溪乡下浓村湖羊养殖基地,饲养员陈九沅开着撒料车,将混有秸秆、玉米粒等的草料撒入羊槽。

据了解,赣州市每年大约生产3万吨草料,可以供应8000只羊一年的草料。然而,赣州市年末肉羊存栏量10万只左右,种植的牧草远不够消耗量。为了解决牧草不足难题,赣州绿林湾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开嵘找到了一条新路:“我们这里盛产水稻、玉米和甜叶菊等,如果就地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就有望解决牧草不足问题。”目前基地一年大约消耗花生秧800吨、玉米秸秆6000吨。秸秆变成饲料,大大提升了利用率。

徐志宇介绍,秸秆饲料化已成为重要的秸秆农用方式,在弥补优质饲草缺口、保障畜产品供给、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高效结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秸秆通过牛羊消化后过腹还田还能为土壤提供优质的有机肥,将部分有机质重新归还土壤,提升耕地质量。

多方共赢,串起绿色产业链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经济产业园的华绿生物公司金针菇工厂生产车间里,一个个装满菌种的白色瓶子被运送到采摘车间生长培养。公司负责人宋菊华介绍,当地有生产蘑菇所用的甘蔗叶、蔗渣等丰富的原料,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江州区全年糖料蔗种植面积保持在115万亩左右,每年产生蔗叶55万吨。去年,新和镇9个行政村合股成立村集体公司,与广西崇左得力新能源公司合作签订蔗叶收购订单合同,回收的蔗叶用于发电。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付楼村豫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宽敞的厂房内,3条生产线同时开足马力运行,成捆的小麦秸秆在自动流水线上通过粉碎、烘干、混合、压制成型、冷却等流程,不到10分钟,秸秆就被转换为生物质颗粒。该公司总经理刘征介绍:“这就是以小麦秆、玉米秆等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生物质颗粒,是一种清洁环保、发热量高、干净且无污染的新型清洁能源。”

目前,以秸秆为原料的成型燃料、沼气工程、热解气化等生物质能行业有序发展。农业农村部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研究员赵立欣说,目前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亮点。推动秸秆高效高值利用,下一步还要完善收储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秸秆全产业链高值化利用路径。(记者 常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