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企业既为整个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能,又能帮财政赚钱,这样的企业,理应得到善待。

中国市场多元、厚实,许多创投人无非是在等待国内出现积极信号。

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已经走在积极的路上。也许过不了多久,人们可以看到,创投人又从新加坡回来了,中国经济再度红火。


(资料图片)

12月18日,浙江新任省委书记易炼红调研了阿里巴巴集团。易炼红鼓励阿里巴巴在推动发展、国际竞争和造福社会中大显身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很显然,易炼红16日刚从北京开完会,回去就去阿里调研了。所以,这次调研,很大概率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决定。

这说明,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已经在体制内取得高度共识,这是中国经济难得的一个良好信号。

01

善待平台企业就是善待民营经济

易炼红在江西当省长的时候,就曾经和阿里有过积极的合作。现在阿里成了他辖区下的企业,他调研的第一个企业就选择了阿里,这无疑可以让民营企业家更有信心。

互联网科技革命发生在美国,但互联网经济革命却发生在中国,这离不开平台企业的巨大贡献。

传统上,人们把铁路、机场、公路这些称之为基础设施。后来,人们又把5G等称之为“新基建”。宏观经济学者任泽平,就老是呼吁大搞“新基建”。

实际上,中国目前最为成功的“新基建”,是各种互联网平台,包括电商平台、移动支付平台、社交平台等等。它们已经成了老百姓离不开的生活方式,也引得国外不少人羡慕。

抖音上,很多人说:“马云让我不需要再去银行排队。”“马云什么时候改变医院?”

并且,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5G等所谓的“新基建”,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而平台经济的新基建呢,不仅不需要财政投入,还能给财政交巨量的税。例如2021年,阿里纳税516亿,腾讯纳税391亿元。

平台企业既为整个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能,又能帮财政赚钱,这样的企业,理应得到善待。

并且,平台经济的革命远远没有结束。中国经济还需要更多的阿里、腾讯、京东。

我这里不是为阿里、腾讯、京东等说话。它们只代表某个发展阶段,不是平台经济的顶峰,而是被超越、被替代的对象。民营企业家潜力无穷,只要善待平台企业,一定会有更为优秀的新的平台企业冒出来,打败阿里、腾讯、京东,而中国经济也将无敌。

但是这两年社会舆论对平台经济不是太友好,对平台经济的各种指责纷至沓来。

例如,说平台企业只知赚钱、不知搞核心科技,说平台企业阻碍了中小企业发展,要严加打击,即所谓“一鲸落,万物生”。

实际上,2021年,阿里研发投入为578亿,腾讯研发投入519亿元。并且,平台经济大幅度降低了制造业、中小企业的销售、沟通等方面的交易费用,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社会上这些对平台经济的指责所带来的后果,大家也看到了。

仅以杭州而论,阿里总部附近的主力户型房子,从500万左右降到400万左右。就业上,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就业多年的中年人被裁员。总之,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社会就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如今政府穿透社会上的这些杂音,善待中国经济的功臣——平台经济,这是善待民营企业真正体现。

正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所说:“这次会议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这对平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平台经济背后是大型民企。”

02

企业家们需要更多的积极信号

姚洋教授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说:“我的理解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就是要稳中向好,实际上就是鼓励大家大干快上。”

大干快上,首先是企业家要有信心。如果企业家不敢投资,也就不存在什么大干快上。

经纬创投的张颖曾经感慨:“我认识的投资人/头部企业家,感觉7成在新加坡了,有点可怕。”他说:“中国市场如此多元厚实,创业者群体如此庞大且积极向上,我个人是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轻易躺平,放弃中国市场而转向新加坡?”

这个现象其实并不像张颖说的那样难以理解。

中国市场多元、厚实,这当然是真的,创投人谁不知道?许多创投人无非是在等待国内出现积极信号。

省委书记调研阿里,就是他们等待的信号之一。

但要说一位省委书记的一个举动,就能让投资者们一下子预期高涨、热血沸腾,那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当然了,近期的积极信号很多。比如,房地产的积极信号、防疫转变的积极信号等等。但这些仍然是不够的。

信心的恢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企业家们还需要更多的信号。

举个例子,给资本扩张设置“红绿灯”,那这个“红绿灯”是啥?能不能给个清晰的说明?古人说的“政简刑清、轻徭薄赋”,就是说,一方面企业负担不能大,另一方面法规要清晰。让企业家去猜,是会影响预期的。

如今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已经很大。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40多年,中国改革一枝独秀,但现在越南、印度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面对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中国更有必要让企业家能够稳预期、有信心。

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已经走在积极的路上。也许过不了多久,人们可以看到,创投人又从新加坡回来了,中国经济再度红火。

相信经历了这一番艰难的信心重建之后,以后中国经济部门会更加注意呵护企业家信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