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整整走了12公里。途中,要穿过一条漆黑的,长长的隧道。路边的人递给我一只探照灯,这灯真好使,能照见每一个学生。有学生喊,‘老师,这水好凉。’我就给他们加油鼓劲儿。”3个小时后,44名学生无一人受伤,安全从落坡岭安置点走出。


(资料图片)

从乌海西开往北京丰台的K396次列车因暴雨滞留在丰沙线,备受公众关注。在滞留的976名旅客中,包含麦步研学团的44名学生和4名老师。

7月29日16时58分,K396列车从乌海西发车,44名学生分别从乌海、包头、呼市乌兰察布等地,踏上这趟列车。如果这场暴雨没有发生,列车本该于第二天早上9时49分抵达北京丰台。在4名老师的带领下,在北京开启为期6天的研学旅行。

陈老师介绍,4位带队老师中,有一位随行队医。44名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0岁左右,师生均为内蒙古本地人。在车上,他们遇见了此前参加过研学旅行的一名学生和两名老师,加上他们,研学团共有6位老师,45名学生。

与外界暂时失去联系72小时后,8月2日14时许,51名师生在武警的带领下,安全从落坡岭安置点转移出来。

此刻,学生们一致选择乘坐上另一趟开往北京丰台的列车,继续这场3天前就应开启的研学旅行。

麦步研学团师生与武警。图源/受访者提供

【1】社区领导为调配物资3天没合眼,村民为学生熬粥

30日早上,陈老师刚起床,便看见窗外一直在下雨。出行前,她查过天气预报,了解到受台风影响,北京会有降雨,便提醒家长给孩子准备雨伞和雨披。

4名带队老师商量过,乘坐飞机出行,但考虑到飞机受天气因素影响大,安全系数高,才选择最安全可靠的火车。

但他们没想到,雨会下这么大。列车在中途停了一段时间,继续向前行驶。陈老师从车窗望出去,左侧的洪水湍急,右侧是轨道。轨道上站着一位铁路工作人员,及时叫停了K396列车。下午,列车在门头沟落坡岭站的一处桥梁路段停运。

得亏他叫停了这趟列车,否则,我们都不知道会经历什么。”陈老师用沙哑的嗓音说,从那时起,她开始感到害怕和不安。她刚给家长们报备完“车出发了”,又发过去一句“车又停了”,手机便没了信号。

她随身携带两个手机,一个已没电,另一个还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电量。除了发布求助信息和拨打求助电话,她都不敢点亮屏幕,怕耗电。

接受单位培训时,她被告知,任何时候,物资都必须多预留。此次出行,家长只为孩子准备了两天的餐食,自热米饭和方便面已经吃完。她得想办法,提前为学生预留一天的餐。

手机没信号,6位老师便使用随身携带的对讲机联系,有人负责照看学生,有人筹集餐食,有人关注师生的健康状况。45名学生分成小队,责任到人。

幸运的是,列车停运点在落坡岭居委会附近。31日,他们转移到落坡岭安置点。受暴雨影响,社区已断水断电,书记,主任和村民为大家送来热腾腾的饺子,面和粥。

“落坡岭社区的领导们3天没合眼了,从我们被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调配物资。”陈老师说,“村里很多孤寡老人,生活贫困,还给我们用煤气,煮粥给我们喝。”为了减轻社区的压力,老师们自发去超市购买挂面,方便面,大米和矿泉水。

这趟列车有976名旅客和24名乘务员,陈老师坚信,救援部队会很快赶到,把大家安全转移出去。

【2】“come的喂”,有人接“abc”

在落坡岭社区度过两天后,8月2日,麦步研学团在武警的带领下,从落坡岭安置点徒步12公里,向外转移。担心学生与老师分开产生焦虑情绪,51名师生一同转移,1名武警战士照看2名学生,6位老师分散在队伍的前、中、后段。

途中,要穿过一条漆黑的,长长的隧道。武警队员打着手电筒,铁路工作人员递给陈老师一只探照灯,“这灯真好使,能照见每一个学生。”

她想到,如果北京没下这场暴雨,他们现在应该坐在德云社里听相声,在街头看皮影戏,参观清华艺术馆,爬长城,看故宫。而此刻,孩子们脚走得发酸,一路歇歇停停,水深处,积水没到人的腰身。

“老师,这水好凉。”听见学生的抱怨,她跟他们开玩笑,转移注意力,“come的喂”,有人接“abc”。

一路跋山涉水,欢声笑语,45名学生没发过一句牢骚,3个小时后,他们到达。将他们安全护送完毕,武警徒步返回,转移K1178次列车的被困乘客。

昨晚,她用卫星电话联系单位,向领导汇报工作,却忘记联系家人。怕母亲联系不上自己着急,她发送定位,给母亲报平安。一看见定位,对方更加着急。

陈老师向家长借手机给母亲打电话,刚一接通,便听见母亲嚎啕大哭,她紧绷着的情绪终于释放出来,“我们都快崩溃了。”

麦步研学团的负责人看见新闻,被吓得不轻,生怕出什么意外,“研学团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带队老师在救援人员的组织下,顺利解救出44名学生,无一人受伤,太不容易了。”

“学生们的状态比老师好。有家长来接,孩子就是不走。”搂抱着父母宣泄完情绪,孩子们一致要求继续完成研学旅行。

学生们洗完热水澡,换上一身干净衣服,已经乘坐上另一趟开往丰台的列车,继续这场3天前就应开启的研学旅行。

九派新闻记者 黄巧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