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0秒钟疏通张口就要700元,疏通剂哗哗一倒,几百元就到手,上门修马桶为何如此“暴利”——据4月9日中新网报道,近期某博主分享了自己随机找师傅上门修马桶的故事,而生活中因修马桶遭遇“天价收费”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

马桶堵了、水管坏了、锁打不开了,类似“小修小补”的民生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由于没有专业维修工具、缺乏相关维修知识和经验,多数人都会联系专业人员上门服务。不过,前来维修的人,有的收费挺透明,也挺公道,有的则总感觉是“有备而来”——通过话术“套路”消费者,随后“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上述博主分享的“被宰”经历,其实更像是人们类似遭遇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修马桶遭遇“天价维修费”并非新鲜事。去年11月,上海警方就捣毁了一个“以疏通管道为名,推销高价管道疏通剂牟取暴利”的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名,涉案金额逾600万元。在该团伙“运作”下,消费者往往需花费3000元至5000元为管道疏通服务买单,最多一单竟高达19000元。这样的案件令人瞠目,小小马桶竟能养活一个团伙甚至一条产业链?

应当看到,居民维修马桶,表面上是“协商议价”,公平公正,但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协商地位不平等,出现“天价”似乎在所难免。修好马桶是居民的刚需,否则会影响到正常生活,居民的议价能力因此偏弱。现实中,修马桶等维修服务,往往缺乏配套的议价规则以及公开透明的劳务和耗材费用标准,这也导致协商定价成为事实上的单方定价,进而滋生“维修暴利”。有的东西,明明没坏就告知用户“该换了”,有的只是简单处理但说得很夸张、很复杂,有的则是材料费贵到惊人——凡此种种,外行人往往没有“招架”的能力,只能乖乖就范。这实际上已经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挤掉维修马桶的“暴利空间”,一方面,是消费者在寻求类似日常维修服务时,须多个“心眼”,尽量“货比三家”,事先了解清楚关键项目的收费价格,避免“踩坑”,遇到不合理收费时,注意收集证据积极维权;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即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不能放任价格违法和不公平交易的存在,不能无视相关市场的混乱和失序。

从相关服务的提供层面来说,职能部门也可以有更多作为。比如,眼下,全国都在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各地不妨将马桶堵、水管坏、锁难开等“小修小补”民生服务项目纳入其中,通过合理引导和政策优惠等,积极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让“小修小补”的民生服务项目变成平价服务、良心服务。每一件民生小事的解决,都考验着职能部门的担当和智慧。期待类似服务早日告别“天价”和“糊涂账”。(工人日报 吴睿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