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航业坚持规划引领,积极实施专项行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鲜明。”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民航绿色发展论坛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介绍,我国运输机队机龄目前保持在8年左右水平,运输机队燃效达到历史最优的0.285千克/吨公里,机场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突破6000万千瓦时,场内电动车辆设备占比超过24%,飞机APU(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施设备安装率、使用率稳定在90%以上。但也要看到,民航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绿色转型动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组织机构不完善、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与建设新时代民航强国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对民航业加快绿色转型提出了明确要求。据悉,民航业将重点从转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推进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推动民航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坚决打赢民航业绿色转型攻坚战持久战。

深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2022年初发布的《“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我国力争到2025年可持续航空燃料累计消费量达到5万吨。民航业绿色转型要坚持能源低碳化,并将此作为行业绿色转型的主战场,努力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应用取得突破。

“我国民航运输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能源消费和排放将刚性增长,实现民航绿色转型、全面脱碳,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民航运输企业仍然面临不小减排压力。”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王昌顺表示,航油能耗占民航运输能耗的97%以上,国产可持续航空燃料是实现我国民航业深度脱碳的最优手段。

可持续航空燃料是可用于商业航空的液体燃料。与主要由石油炼制而成的航空燃料相比,可以降低约80%的二氧化碳排放。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原料包括废油脂、农林废弃物、城市废弃物以及非粮食作物等,还可以通过把氢气和捕获来的二氧化碳加以合成的方法来生产。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副院长綦琦表示,因为成本高、技术难,可持续航空燃料目前还未实现量产。

在中国民航大学校长丁水汀看来,当前我国航空可持续燃料面临几大挑战。一是酯类原材料分布分散,收集成本高,产能有限。二是气体原材料碳捕捉技术不成熟,收集难度大,能耗高。三是农林和城市固体废物收集困难,不能稳定供应,质量不佳。中国民航大学已经开始可持续航空燃料安全性认证重大项目,将进一步在涡扇等多种航空发动机上进行可持续航空燃料新工艺认证路径的验证。

“当前,可持续航空新能源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应当有信心,政策上全力支持生物航油等航空燃料新能源的研究,支持航空运输企业使用已经研发的包括生物航油在内的航空燃料新能源。”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丰呼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共建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生态圈。他建议,开展电池技术攻关,争取电池技术革命,提高其能源密度。研究氢能在航空器的应用,提高储备运输使用氢能的安全性。

航空公司正在推进可持续燃料技术研发。3月29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和国泰航空签署合作备忘录,国泰航空将在可持续航空燃油认证流程、价值链,整体市场知识等方面,促进国家电投建设4家可持续航空燃油生产设施。4家生产设施预计将于2024年至2026年期间投入营运,每个设施每年能生产5万吨至10万吨可持续航空燃油。

目前,民航局成立了民航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下一阶段民航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重点工作。全行业将以“绿”兴业,以“碳”优产,全力推进行业“双碳”和绿色转型工作。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潘亿新表示,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将进一步加强民航“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研究,完善行业能耗与排放统计制度,协助促成航空绿色能源产业联盟,系统推进我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链发展。

深入开展民航污染防治

“随着民航运输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发展,民航业面临的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不断增多。”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环保室主任贾全星向记者表示,民航业主要面临大气、噪声、污水、固废处置等污染防治问题。

韩钧表示,民航业将以提升机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推动完善机场牵头、驻场单位积极参与的污染防治联合工作机制,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噪声、固废等突出问题,依法依规、科学有序开展污染防治专项行动。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民航业将重点推进设备设施电动化和煤炭消费减量化、清洁化等项目,深入推进民航蓝天保卫战工作。

噪声污染是民航污染中棘手问题之一。在机场噪声污染治理方面,民航业将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动大中型机场加快建设噪声监测体系,鼓励大型机场率先开展噪声治理试点工作。

在民航局大力支持下,中国民航大学开始建设“民航绿色发展关键技术与装备实验平台”,自主研发机场航空噪声智慧管理云平台,统筹行业噪声监管数据要素,衔接机场建设与运行全生命周期中的噪声评估、监测与治理全链条,提升行业噪声管理水平。平台可以在单机水平上精准锁定每一次飞行噪声时间,准确评估航空器噪声对机场周围敏感区域的影响,并针对敏感建筑开发主动与被动耦合降噪技术。

在固体废物治理方面,民航业将以塑料污染治理为重点,有序推进以竹代塑、以纸代塑、循环共享等新技术、新模式在民航应用。

当前,各大航空公司已经打响限塑禁塑“攻坚战”。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副总经理韩洁介绍,2022年,国航的国内航班、机场区域休息室不再提供刀叉勺、杯具、搅拌棒、包装袋等一次性不可降解产品。2023年,国航的国际航班将逐步停止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搅拌棒、餐具、包装袋。2023年,东航国际航班将停止提供一次性不可分解的塑料产品,积极助推民航绿色低碳发展。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民航绿色发展必须努力下好科技革命先手棋。”韩钧表示,将深化绿色民航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绿色民航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机场、航司联合科研院校、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民航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正在全面推进。贾全星表示,在提升飞机燃油效率上,正在推行燃油量精细化管理、飞机性能监控和节油改装、飞机减重、单发滑行等技术研发。在绿色航空器上,布局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和电动、氢能飞机等绿色载运工具技术研发、适航审定和产业链协同工作。在绿色机场建设上,开展近零碳/零碳机场建设,深入推进机场用能电气化,因地制宜开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在机场区域的规模化应用,积极推进飞机除冰废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机场生态防鸟技术研究等。在绿色空中交通管理上,推进飞机尾流重新分类、点融合技术、连续下降/爬升、基于航迹运行等新技术和应用研发。

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是以绿色转型全面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关键所在。潘亿新认为,民航业绿色转型要切实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深入推进绿色民航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民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推动人才引进培养。

民航业具有国际化发展特性。韩钧表示,我国民航业将勇于承担同国情、行业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减污降碳义务,努力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能力建设援助,大力倡导各尽所能、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全球航空可持续发展新路径,高质量建设绿色“空中丝绸之路”,努力为全球民航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实践、中国智慧。(经济日报记者 崔国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