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比2021年减少了842万。这是自1962年以来,我国城镇就业人员首次减少。
【资料图】
第一财经查阅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得知,1961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为5336万,1962年降至4537万后60年间一直保持增长,2021年达到了46773万。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3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593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2.6%。
2022年,我国的城镇就业人员从2021年的46773万减少至45931万人,减少了842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对第一财经表示,2022年城镇就业人口下降是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参与率下降、企业需求收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城镇就业人员数量代表了城镇对就业的容纳能力,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保持增长态势。历史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达到1亿,1997年达到2亿,2007年达到3亿,2013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乡村,2015年突破了4亿。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6773万人,比2012年增加9486万人,年均增长1054万人;城镇就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到62.7%。
“2022年劳动力市场受疫情影响严重,海外订单持续下降导致就业需求下降,劳动者流动半径缩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减弱,这是城镇就业人口首次出现下降的直接原因。”张成刚说。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第一财经表示,2022年新增就业数据受疫情影响比较大,从长期来看,受老龄化和新增人口减少的影响,城镇就业人员下降是趋势。
另一位就业研究者也对第一财经表示,城镇就业人员下降主要是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人口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和全国就业人员的数量都已减少;二是企业需求减少,城市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参与率下降。
张成刚表示,城镇就业人数下降是城镇就业机会下降的表现,这可能会提高城镇失业率水平,导致收入下降和工作机会不稳定,降低城镇劳动者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进一步降低经济恢复速度。
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峰值9.4亿后开始下降,与2021年相比,2022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66万人。从近十年(2011~2022年)数据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6000多万。
受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年龄人口逐步下降的影响,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于2014年达到76349万人的峰值后也开始减少,2022年为73351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近3000万。
上述就业研究者表示,资本和劳动是经济的两大要素,就业人口下降会影响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从而对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产生制约,就业人口的下降对于消费、企业用工以及产品市场都会有影响。
张成刚认为,疫情放开后,经济和劳动力市场恢复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预计未来1-2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数量仍可能下降。
姚凯表示,从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来看,劳动年龄人口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城镇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就短期而言,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不会带来显著的影响。但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日趋提高的势头值得高度关注。
姚凯表示,一方面要加大现有劳动力人口的教育投资,向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向人口要红利;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充分开发老人尤其是低龄老人人才资源,做好这些老人的培训和创新创业服务,尝试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在尊重其就业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老龄人才资源,让老有所依的同时实现老有所用。积极开发银发产业,进一步促进老龄服务产业,扩大市场消费。同时,我国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人口出生率提升,减缓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势头,也相应减弱劳动力人口下降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