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时下,“电子榨菜”的说法很火,它指涉的是年轻人吃饭时观看的视频。如同榨菜可下饭,“电子榨菜”如今也愈发成为年轻人不可或缺的佐餐标配。“电子榨菜”可以是经典老剧,可以是欢快的语言类综艺,可以是电子游戏或体育比赛的集锦,也可以是二次创作的影视剧解说。

可以说,“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或者“几分钟看完热播剧最新剧情”的影视解说,已经成为“电子榨菜”最重要的口味。这也意味着,现在很多观众追剧不是直接看剧,而是到短视频平台上追“解说”,因为影视解说更通俗易懂,也更节省时间。几分钟影视解说的流行,是信息爆炸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结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受众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太多了、可及的影视剧太多了,反而有了选择困难症,也愈发缺乏耐心、愈发无法忍受“无聊”,以至于剧集有“生死7分钟,黄金前3集”的说法,甚至观众可能连7分钟的铺垫都觉得过长。与此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忙碌一天后的休闲时间并不多,看一部两小时的电影都显得颇为奢侈。于是,浓缩的影视解说成为替代选择,它信息直给、时间简短、表达高效。所以近年来,影视解说在短视频平台上风行。

但影视解说备受质疑和诟病的是,它对影视剧的压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影视剧的“肢解”,并加剧了文化速食主义。譬如很多电影在解说后都被简化成“小美与小帅的故事”:男主角叫“小帅”,女主角叫“小美”,反派叫“丧彪”,有胡子的必然是“胡子哥”……特别是,解说词也已形成套路。所有的简化都只有一个目的:让观众以最低的门槛理解这个影视故事。有人贴切地形容,“解说要做的不仅是把饭嚼碎,还要嚼烂,变成一摊面目不清的糊状物,方便观众进行吞咽”。

将经典影视作品简化为直白、简陋的故事梗概,它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只剩下干巴巴的故事,审美荡然无存,思想也大打折扣。固然影视剧是故事的艺术,但它也是镜头的艺术,有时镜头比故事寄寓了更丰富的美学表达与思想内涵。就像观众可以用十分钟了解《小城之春》讲了什么故事,但观众无法在十分钟内就完整感受电影的东方意境与美学;观众可以在十分钟内知道《阿凡达》讲了什么,却无法感受大银幕带来的光影震撼……总之,影视解说榨干了镜头、调度、意象、蒙太奇、隐喻,将所有的影视剧都变成了“故事会”。

有人辩解说:现在又有多少影视作品值得完整观看?影视解说并不会影响他们对于经典的接受,很多人恰恰是看了对经典作品的解说后,才去寻找原作看的。就像去年的电视剧爆款《觉醒年代》,先在短视频上解说火了之后,剧集的热度才迎来一个爆发,影视解说反而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

这击中了影视制作方的痛处——确实有一部分影视作品经不起观众审视的目光,不值得观众花费时间来观看。不少观众有过这样的经验:花了钱、腾出时间进影院,两个小时却如坐针毡;一些流量明星出演的大制作剧集,为了多卖钱,各种注水,而粉丝的盲目吹捧误导了观众,粉丝控评也淹没了观众的真实评价……这时,影视解说的“吐槽”,则可能是帮观众“排雷”、给剧集“脱水”,起到了批评与监督的作用。

因而,对于影视解说不必一棒子打死,而应引导它走在合法的轨道上,在不侵权的前提下继续发挥作用。这就对解说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出于迎合用户在短时间内获悉剧情、重要画面内容的需求而侵犯版权,不能将影视解说仅仅作为“影视剧的故事梗概”,而应回到“介绍、评论”的范畴内,在引用部分影视片段时更要把握好分寸。

对于观众而言,将影视解说作为“电子榨菜”当然是一种个人权利,但应该选择观看合法版权的影视解说,不要为侵权的影视解说贡献流量。同时也要意识到,“电子榨菜”虽可以下饭,但作为“速食产品”很难提供真正的营养。要充分领略经典影视作品的魅力,还是应回归原典。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