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转眼又到了春耕备耕时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相继启动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为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保驾护航。在日前举行的四川省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向社会公布了全省2022年农资打假十大典型案例,其中“苍溪县假农药案”中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电商平台向全国24个省份销售假农药,涉案金额过亿元,引起业内关注。
如今,不管是农产品进城,还是工业产品下乡,电商渠道发挥的作用已不容忽视。那么,对于网购农资这一生产资料,广大农业经营主体态度如何?是否存在顾虑?记者走进西部农业大省四川进行了调查。
【资料图】
调查:过半受访者表示曾网购农资
为了解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网络平台采购农资的情况,记者联合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和四川省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对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起了问卷调查,并随机进行了电话回访。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网购农资的接受度较高,超过50%的受访对象表示在网上购买过农资,种子、农药、化肥、农具等品类均有涉及,认为网购的优点主要是“价格便宜”“方便快捷”。其余没有在网上购买过农资的人中,也有78%表示愿意尝试网购。
根据达州市达川区同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剑锋的经验,网络渠道比线下传统渠道价格要便宜15%左右。“就拿我们合作社来说,一年原本要花30多万元在农资采购上,通过网络平台采购可以节省几万元,不是小数目。”吴剑锋说。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在竞争激烈的农资市场,不断有破局者试图利用电商渠道挑战传统线下农资销售市场格局。阿里、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开辟农资销售板块,策划推出春耕节等专场活动。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在2022年发布数据称,2月4日(立春)至3月20日(春分),销往县域乡村市场的饲料、养殖器具、兽药、农药等农资产品增速领先。其中,复合肥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倍,杀线虫剂、农机整机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6倍。
3年的新冠疫情,也加速了农资买卖上网的进程。四川晋军农资有限公司在成都市静渝路农资市场有销售铺面,其负责人江女士告诉记者,公司也在线上开店,以前是线下销售为主线上为辅,受疫情影响,线上订单大幅增加,积累了一批老顾客,如今线上线下销售比例基本持平。
担忧:真假难辨维权不易
令人稍感诧异的是,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网购农资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度,但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看,仅有29%的人表示更喜欢在网上购买农资。有过网购农资经验的人中,超过一半表示购买体验不佳,尤其是怀疑自己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难以维权。
位于成都青城山脚下的融呈四季农场主营农事体验项目,经营业主付军已经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超过10年。对于网络购买农资,他坦言吃过亏上过当。“一批发假的,一批发真的,或者同一批有真有假,很多人根本辨别不了。”付军说,缺乏种植经验的农户很难辨别真假,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不过,虽然有过不好的体验,付军却没有将农资网购“一棍子打死”。“现在是网络时代,如果仅仅因为新事物不是尽善尽美,就弃之不用,那不是得不偿失吗?”付军告诉记者,多年网购积累的经验,让他更谨慎地挑选商家,同时尽量避开自己不熟悉的品类以免“踩雷”。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一次体验不佳而不再信任网络渠道的也不在少数。资阳市雁江区山友家庭农场主卫忠建向记者讲述了4年前在网上购买农药的经历。“感觉效果不好,又不知如何交涉,哪有时间耗在这上面,最后只能作罢。”51岁的卫忠建说,自此以后,自己再也没有在网上买过农资。巴中市通江县国华养殖场的罗贵华去年在某电商平台上买了一台玉米脱粒机,收到后发现货不对板。“发过来的机器太小了,和网上展示的根本不一样,找商家交涉无果,最后不了了之。”罗贵华说,自己原本挺愿意在网上买农具的,但就是担心会买到假的,遇到问题也不知道该找谁。
关于农资产品的售后问题,记者咨询了调查问卷中购买人数排在前列的几个电商平台的官方客服,各个平台的规定不尽相同。记者又询问了各电商平台中销量较高的农资网店,在售后保障上,这些网店的规定基本都是7天之内无理由退换。不过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农资产品的消费感受存在滞后性特点,等到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超出了售后服务的期限。
执法:农资打假“净网”行动正当时
近年来,随着农资板块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有关部门已经将农资线上打假列入每年农资打假和监管的工作要点。“目前线下农资打假和监管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方法和制度,比如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监督抽查等,相比之下,线上农资具有跨地域销售、网络销售等特点,监管、执法难度相对较大。今年,省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将与省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大线上农资打假执法力度,维护线上农资市场秩序。”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实践看,目前已破获的网络售假农资案,绝大多数都是从线下查到问题之后再倒查发现相关线索。被列入四川省2022年农资打假十大典型案例的“苍溪假农药案”也不例外。2021年7月,苍溪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在对某农资门市部开展农药产品质量专项执法检查时,发现该门市部销售的3种农药标称的登记证号等信息存在异常。经依法抽样送检,涉案的3种农药有效成分含量均为零,属假农药。因当事人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苍溪县农业农村局依法将该案移送苍溪县公安局。苍溪县农业农村局和公安局组建“8.27”专案组开展溯源调查,查获一个生产并通过网络电商平台向全国24个省份销售假农药的特大犯罪团伙,涉案金额达1.2亿余元。专案组在省外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84人,捣毁制假窝点11处。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线上销售农资,必须加强监管。”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王为民在日前举行的四川省2023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今年将考虑组织开展农资打假“净网”行动,督促网络平台和商户落实资质审查、信息登记等要求。对违法违规的网络平台和商户,加强排查、识别和查处。
网购农资如何避坑?
相比于实体店,在网上买到“假农资”,溯源追查难度更大,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4点建议:第一,选择正规电商平台,索取发票等购物凭证,为日后维权保留证据;第二,检查商家是否有农资经营资质;第三,查看农资产品信息,包装、标签是否完整,有无合格证、商标标志、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及使用说明书等;第四,消费者要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发现假冒伪劣农资,可以拨打12345、12316或向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