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薛达元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教授
曹林奎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农业农村部国家级生态农场评价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资料图)
胡小飞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热带生态与空间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知宜
“五谷六畜”“一饭一蔬”,在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全球性议题下,农业生物多样性话题逐渐引起重视。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都有赖于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既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大国粮安”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建设农业强国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正在面临怎样的威胁?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本期对话邀请薛达元、曹林奎、胡小飞三位专家,共同探讨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未来。
农业是一个生态产业,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潜力
主持人:怎样理解“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与建设农业强国具有怎样的意义?
薛达元:农业生物多样性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农业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种内的基因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潜力。
而对我们来说,这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坚强后盾。正是因为中国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基因(遗传)多样性的资源禀赋,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农民群众才能够利用优质的种质基因,通过人工育种和选种,培育出具有高产、高品质、抗逆抗病虫的农作物、畜禽及水产生物新品种。因此我们说,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曹林奎:农业是一个生态产业,农业生态系统直接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紧密相关。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因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简单,自我调节机制较差,更多是用人工调控取代自然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因此,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像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那样,建立大量的自然保护区,而是要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农业生产和管理体系中,通过生态农场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既实现农业增效也利于农民增收。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形成有科学预见和可调控的人类行为方式,让农业生产经营产生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与控制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监测和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现代农业产业化过程对农业生物和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胡小飞:我们一般说的生物多样性可分为自然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包括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生物、基因资源与生态过程。农业生物多样性是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障。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关乎生物安全、粮食安全、人民健康、绿色发展等重大领域。
当前,高效高产品种与技术大受青睐,而有些产量和效益不那么高的物种,哪怕濒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了,都鲜有人关注。因此,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以不同品种提供不同的营养和健康价值,培育优质种质资源,能对建设农业强国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主持人: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情况如何?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怎样的特点?近些年在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就?
薛达元: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大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程度高,收集保存本国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且因为幅员辽阔、农业历史悠久,地方品种特别丰富。从物种和基因层次来看,不仅物种原产种类多,且许多优质基因类型为我国所独有,为全球农业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许多品种资源特性的形成,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
中华民族悠久的农业历史中,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资源,培育了1000多种农作物栽培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栽培作物1339种,野生近缘种1930个,果树种类居世界第一。中国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都有成千上万个品种。我们的畜禽资源也十分丰富,2021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列出的全国畜禽品种数,已增加到了948个。
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首先,通过大规模农业种质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国农业种质资源的本底,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已建立205个农作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点,还建立了全球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至2022年,全国入库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已达53万份。第三,对入库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性状评估和基因筛选,挖掘了一系列对育种有重要意义的功能基因,明确了需要特别保护和利用的基因类型。
曹林奎:近些年来,我们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例如,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和保护措施,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5年起农业农村部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2017年启动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使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成果显著。目前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76%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产地环境明显改善。计划到202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我国一些农作物栽培品种正在消失是一个事实,主要原因是许多老品种存在缺陷,推广的农作物和畜禽品种越来越集中在少数新品种,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主持人:有数据统计,我国农作物栽培品种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相当数量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只能存活于实验室或种子库。目前实际情况如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薛达元:我国一些农作物栽培品种正在消失是一个事实,主要原因是许多老品种存在缺陷,如产量低、品质差、抗性弱,以及不适应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等。因此,推广的农作物和畜禽品种越来越集中在少数新品种,生产上品种单一化使老品种逐渐被淘汰并灭绝,有许多只能收集保存在种质资源库。
然而,保存在种质资源库的老品种也存在丧失的风险,保存时间太长,可能影响种子发芽率,或者不能适应已改变的农业生态环境。畜禽种质资源的保护更是堪忧,由于追求产量,许多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已经淘汰灭绝;一些保存在原种场的畜禽资源,也因受到成本高、环境改变和经济效益差等因素的影响,原种保存场的维持存在困难。农业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传统的农家品种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承载着优良的基因,这些宝贵资源一旦丧失就无法挽回,导致对农业育种基础的损害,长此以往则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曹林奎:目前农业生物多样性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威胁。
一是单一化的栽培和驯化,人为地选择具有较高生产力但物种数量极其有限的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导致许多与之有亲缘关系的野生动植物被淘汰或破坏。这会造成遗传基因与种质资源的消失,农业物种单一化程度增高。这种单一化栽培,还会导致某些农作物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抗逆性等。二是过度开发对某些物种来说,比生境丧失更具威胁。有些过伐、过牧、过猎以及过捕活动不仅可能直接造成物种的减少和消失,而且给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带来较大威胁。三是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个别滥用化肥、农药等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仅可能直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还可能随径流等扩散到水体,进而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四是外来物种引进或入侵,可能直接通过捕食、竞争或传播疾病等方式,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扰乱原有的生态学过程。
主持人:有说法指出,个别地方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等粗放型生产措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对此,您怎么看?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薛达元:这种说法是否真实,主要看这些粗放型生产措施是否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和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是否对农业生物物种及品种资源的原生境有破坏?对农家品种资源有无损害?
有时个别地方在大面积推广新品种的同时,有可能忽视了对传统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采取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等粗放型生产措施,对生物多样性有负面影响。发展现代农业要与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相一致,要尽可能发展生态农业,注意对重要农业生态系统、重要农业生物物种生境以及传统品种资源的保护。
胡小飞: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等粗放型生产方式会引起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与集约化利用,导致农业景观格局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改变,对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其造成的生物生境退化、农作物品种单一、基因多样性水平降低、物种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简单化等,将导致多样性层次全方位下降,降低农业可持续性。
农业发展应该加强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实践探索,多从综合病虫害管理、可持续土壤管理、生态农业、可持续森林管理、渔业生态系统方法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下功夫,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
最好的保护方式是在生产和利用中实现动态保护,我们不仅要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还要保障农民生计,通过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农业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主持人:目前,我国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据您了解,各地在实践中有哪些值得推广借鉴的典型案例?
薛达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要从三个层次采取措施。
对于农业生态系统,要维持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利用物种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而在物种层次,要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驯化和开发利用新的农业物种。在基因层次,要通过就地和移地方式,保护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生物的品种资源,特别是对农家传统品种资源的保护。具体可以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原生境保护、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等方式,来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但是,最好的保护方式是在生产和利用中实现动态保护,因为这样不仅保护了原有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保护了种质资源在原生境中的生态过程,维持了种质之间的交流过程和进化途径。
例如,海南省通过在原生境持续种植,使山栏稻的种质资源和遗传变异过程得到动态的就地保护;通过持续养殖,使五指山猪的原种种群和遗传进化过程得到持续动态保护,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这种动态保护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曹林奎:在这方面浙江省青田县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青田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早在13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就在山多地少的环境中,依山势造梯田,修沟渠引山泉,种植水稻的同时放养田鱼。通过长期的农耕实践,他们摸索总结出了稻田养鱼的生产方式,并传承至今。目前,全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已达5万多亩。在该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和吃食害虫等功能,增加了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实现了稻鱼双丰收。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体现了传统农耕文明中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意识,2005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主持人:传统农耕文明对于我们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哪些智慧和启发?怎样通过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曹林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富,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于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这些种质资源仍然是当地农民维持生计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农民的农事活动,传统品种资源伴随着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适应和进化,使农业生物多样性得以延续和更新。
胡小飞: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就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而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里有中国传统的生态观,比方有山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食,有粮食,人才能生存。
而且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是我们祖先在生存资源极度短缺的自然条件下,摸索出来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的一种文化。这些文化传承久远,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可以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我们现在的生态治理理念某种程度上与之一脉相承。所以说,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一定程度上是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
同时还要注意,我们不仅要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还要保障农民生计。比如海南省的生态文明试验区有三大机制,其中之一就是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即怎么样利用生物多样性,去进行农业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薛达元: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因为农业文化遗产是经过长时间实践证明具有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经济持续性的生产系统,今天依然能生产出优质产品提供市场。
传统农耕文化对于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提供一些智慧和启发。例如,现在我们保护山栏稻,就是借鉴海南黎族“刀耕火种”的一些思路,结合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需求来使用,比如通过轮歇方式种植使土地得到休息、烧山形成的草木灰可增加土壤肥力等等。
主持人:今年是党的二十大之后的开局之年。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应该如何发力?
薛达元:生物多样性及其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也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热点,而农业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产品生产,保护好农业种质资源有利于夯实国民经济基础。
在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农家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对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生态产品、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对于掌握农业生物多样性本底具有重要意义,对实施农业种质资源的原生境保护及移地保护也非常必要。
我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国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的利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强对种质资源的评估,挖掘功能基因,培育更多更好的新品种。要特别重视农家传统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特别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开发利用和种质资源保护。另一方面,要利用好政策和法规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包括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建立“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促进农业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与提供这类资源的原产地地方社区公平公正的惠益共享。
胡小飞: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本就是一项科技工作。我认为,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包括种质资源、科研设备、科技攻关、知识产权等方面。二是加强研发投入,培育全球领先的种业企业。三是深化政产学研用结合,提高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化效率,以及加强创新保护,形成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等。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应当统筹政策、科技、社会等方面要素,整合农业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体系,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明确部门责任。同时,还要推动建立完善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和生态补偿措施,完善针对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和政策,加强科普教育,推动公众参与。
主持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关乎生物安全、粮食安全、人民健康、绿色发展等重大领域,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富,当前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丰硕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对农作物品种单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都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要在生产中动态实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并统筹政策、科技、社会等各方面要素,引导全社会多主体协力共促。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本文采写得到“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办公室、海南省农业农村厅GEF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致电010-84395265或回复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 ID:farmersdaily”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如有侵权,本报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