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农民日报
初冬时节,岭南乡间仍一片苍翠。割草、喂料、清理圈舍……在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靠养殖业过上好日子的脱贫户代表蓝建辉一边忙碌,一边细数自己发的“牛羊财”:“今年8月底牛羊养殖收入已达7万元,预计年底可收入10万元以上。”
牛羊产业是广西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十三五”期间,广西牛羊产业发展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全区牛羊肉产量比2015年增长10.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奶产量比2015年增长37.2%,高于全国增速30个百分点。进入“十四五”,广西牛羊产业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21年全区牛羊养殖量创历史新高,其中肉牛266万头、奶牛6.5万头、肉羊504.8万只;全区牛羊肉产量18万吨,奶产量13.1万吨,其中水牛奶产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资料图)
“广西特色牛羊种质资源丰富,全区甘蔗种植面积大,草山、草坡较多,草料资源也丰富,年产甘蔗尾梢、桑枝、果皮等农作物副产品5000多万吨,能保障牛羊产业发展饲草需求。”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牛羊产业曾在全区35个深度贫困大石山区县产业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全区有26个脱贫县(市、区)继续把牛羊养殖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支持,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从构建牛羊生产体系、防疫体系、经营体系、饲草体系和政策体系等方面支持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牛羊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产业发展由此驶入“快车道”。今年前三季度,全区肉牛出栏3126.01万头、肉羊出栏188.5万只,分别增长5.5%和9.89%。
创新模式
一头牛(羊)联农带农“贷”出大产业
“只要养得好,牛每天可长2公斤左右。”都安县地苏镇镇兴村养殖户苏建坤和蓝建辉一样,一门心思扑在牛圈、羊舍里,今年他存栏的20多头“贷牛还牛”品种,个个毛皮油亮、长势喜人。
苏建坤口中的“贷牛还牛”,是都安县委、县政府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资金扶持脱贫户养牛,农户每年免费从企业“贷”一头牛犊,可自养也可由合作社代养,把牛养大后再“还”给企业。企业按不低于市场价回购,扣除牛犊费用后收益归农户所有。农户还牛后再“贷”牛,滚动发展。
2016年,“贷牛还牛”“贷羊还羊”项目在当地启动实施。地苏镇赞字村养殖示范户韦瑞仕在优惠政策引导下,于2017年5月开办都安鑫泽养殖场,全力发展生态肉牛养殖业。2021年出栏销售肉牛20头,扣除投入及分红,纯收入约15万元。“品种好、易养殖,生长周期短,草自己种,老人在家都能管理。”韦瑞仕说。
为解决“贷牛还牛”产业的牛犊保障问题,都安县引进广西都安嘉豪实业公司创建了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重点保障种牛繁育、牛犊品质,发展自贷自养、寄养代养等多种模式,确保有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农户都能发展“贷牛还牛”产业。据统计,全县2018-2020年度脱贫攻坚项目库中有肉牛养殖类项目341个,发放牛犊5万头,总投资约1.3亿元,涉及贫困户1.6万余户;饲养1头肉牛每年可增收3000-5000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粮改饲”玉米种植5000亩,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同样通过“联养联营、滚动发展”运作模式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还有都安县地苏镇澳寒羊拉棠场养殖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用1年时间建成年存栏量10万只澳寒羊基地。”都安县政府办工作人员介绍,早在脱贫攻坚初期,全县发展贫困村澳寒羊养殖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所有贫困村脱贫摘帽,2020年全县19个乡镇104个贫困村参与澳寒羊合作社,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
一头牛(羊)联农带农“贷”出大产业,也点燃了广大农户的养殖热情。目前,都安建成3个万头种牛基地、5个万只肉羊基地、247个牛羊合作社,形成“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社、户有牛羊”的产业格局,覆盖了全县所有脱贫户,实现户均一头牛或10只羊以上的目标。
科技引领
量质双提升实现“小规模大群体”集群式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都安县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看到工人们正在用铲车整理喂牛的草料。“把玉米、牧草等草料按不同比例调配后,再对牛群进行喂养,确保营养均衡。”广西都安大都华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石清柏介绍。
作为河池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重点工程之一,园区计划投资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牛舍10万平方米,一次性存栏繁育种母牛万头以上。“像这样的万头种牛基地在都安有3个,是产业园的养牛主力军。”都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产业园创建以来,全县肉牛养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产业园内建成万头种牛基地3个,2017年以来带动参与产业的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2019年都安产业园申报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养牛行列。地苏镇赞字村养殖示范户韦德忠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每亩地每年收入只有300元左右,现在改种牧草,一年可收三季,9头牛每头能卖到1.3万元,扣除贷牛和草料钱,一年能净赚5万元。“这几年村里的养牛户越来越多,养牛又有政策支持,收入更有保障,很多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来养牛了。”韦德忠说,“刚开始养牛时,自己只能照顾一两头牛,现在夫妻二人照看十几头牛也不在话下。”
牛羊需要青饲料,都安“以奖代补”实施“粮改饲”工程,积极推进洼地种植高秆玉米、坡地种植牧草、山地种植构树的“粮改饲”立体种植模式,同时推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坚持清洁无害化生产。目前全县“粮改饲”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产值超亿元,产业园内牛(羊)粪便综合处理率90%以上。
为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全区对养殖牛羊的农户给予圈舍建设补助、政府贴息贷款,提质扩繁增效“见犊补母”等补助,鼓励农户参与养殖,并发放肉牛产业提质增效技术服务卡,提供上门服务,不断夯实牛羊产业发展基础。“去年县财政拿出1800多万元奖补养牛农户,一头1800元,今年自治区财政按每头1500元标准进行奖补。”罗城县畜牧站站长吴汉介绍。
为破解养殖户“融资难”、牲畜保险人工耳标验标存在误差、理赔慢等一系列问题,崇左市在行业系统内率先创新开发“牛脸识别”技术,实现了承保前端、理赔后端的科技化,通过“牛脸识别”技术,银行保险联动开办肉牛活体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可以实时掌握活体牛动态情况,降低融资风险,养殖户以保单增信,可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银行贷款,有效解决了养殖户无抵押物融资难题。据崇左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已完成11万多头牛数据采集和承保,承保农户超3.6万户次,风险保障金额达10亿余元,养殖户通过肉牛活体抵押获得贷款700万元以上。
为进一步提高肉羊质量,广西突出科技引领,创新推广应用肉羊同期发情、腹腔镜授精、肉羊全混合饲料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成为南方养殖肉羊的范例。同时推广“生态栏舍+微生物”等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开展牛羊疫病净化行动,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牛羊养殖基地,支持创建牛羊产业强镇、示范区、产业园,实现“小规模、大群体”集群式发展。
三产融合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
在开始实施“贷牛还牛”“贷羊还羊”扶贫产业时,广西就同步谋划布局全产业链,致力打造“村民养殖、企业回收、加工冷链、互联网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牛羊养殖效益最大化。
从2018年开始,为了提高贫困户产业覆盖率、增强村集体经济效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大化瑶族自治县提出了“党旗引领·联建联养”新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扶贫产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建设扶贫养殖场,采用“四联五统”养殖模式,带动贫困户走市场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由安欣公司向全县湖羊扶贫养殖场提供已受孕的母羊,每年通过销售羔羊获取利润,母羊则一直留在养殖场再配种、再产羔,一只母羊二年三胎,能繁5年,期间可择优部分新生羔羊培育留种,有母本可再生实现湖羊产业长期可持续滚动发展。”大化县兴寿合作社理事长蒙荣修告诉记者,“放母收羔”养殖方式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农户把湖羊放到扶贫养殖场饲养,相当于把母羊存进牧业绿色银行,每年通过销售羔羊获得固定分红。
在大化肉羊产业示范区,记者了解到,目前建成标准羊舍31栋约4.4万平方米,已全部投入使用。“项目全部建成后,每批次可养殖3.5万只育肥羊,年可出栏10万只肉羊以上。”负责人成志军介绍。按照该县“县有万只肉羊示范区、乡有千只母羊示范园、村有百只母羊示范场、户有十只肉羊养殖场”产业布局,到2025年,力争全县实现年出栏40万只湖羊,年加工、销售羊肉5000吨,实现综合产值8亿元,直接带动30个村(社区)集体受益、辐射带动全县从事湖羊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园、家庭农场共同发展,打造中国西南最大的“肉羊全产业链示范县”。
“万户万羊”联建联营模式让许多村民发起了“羊财”,作为联建联养联营项目的“领头羊”,广西澳都农牧科技公司投资建成繁育基地、育肥基地、饲料生产车间、屠宰分割车间等配套设施,通过掌握最先进的核心技术——腹腔镜子宫角授精,实现能繁母羊受孕率高、集中产羔、成活率高,建设澳寒羊新营养膨化饲料加工厂和智能自动化屠宰深加工冷链中心,实现“统一育龄、统一配种、统一饲料、统一育肥、统一冷链加工销售”的“三联五统一”全产业链发展。澳都农牧销售部经理崔丽介绍,对羊肉每一个部位做精分割,加工包装成不同的肉品售往区内外的大型商超和餐饮企业,打造“雪花和羊”高端食材品牌,并通过信息追溯系统,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思路,广西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延长牛羊产业链的同时,努力打响“瑶山牛”“都安羊”等特色品牌。并积极拓宽“互联网+产业”模式,加强电商物流平台建设,创新融入牛文化、羊文化等,推动产业链扩容提质和全面提速。2018年,广西都安嘉豪公司创建的“瑶山牛”扶贫产业示范区被认定为全区唯一一个以肉牛为主导产业的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019年,都安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河池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中心和畜禽交易市场,形成“供、储、展、运、销、配”全产业链条,实现“牛在当地养,肉在全国卖”,年产值近30亿元……
一群牛羊让大石山区告别贫困奔向小康,一条增收致富产业链,让更多农户在全产业链发展中分享增值收益,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日前,自治区印发2022年支持牛羊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针对当前牛羊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先实施后奖励的方式,出台六大政策支持牛羊(水牛奶)产业发展。“广西区位优势突出,贴近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全国最大、最高端的消费市场,牛羊肉均价一般高于全国10%以上。”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西将继续加快推进牛羊种业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优质饲草料供给能力,加快推进牛羊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创建一批“桂”系牛羊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突出抓好“广西水牛奶”地理标志认证,进一步提升广西牛羊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