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一景。北京电影学院供图 制图:沈亦伶 赵偲汝

核心阅读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代文艺发展所需。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关资料图)

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机衔接,是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复合型艺术人才的不断涌现,必将为新时代文艺出精品、攀高峰提供重要保障,也将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大时代观出发,文艺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瞄准时代课题,回应时代需求,建设可堪时代大用的文艺人才队伍,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贡献力量。

近年来,数字技术赋能艺术创造,文旅融合彰显大美中国,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民族艺术绽放国际舞台……文艺在新时代呈现的新变化新面貌,既与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息息相关,也给文艺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打通艺术与技术、创作与传播、文化与产业、国内与国际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成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趋势。

时代需要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媒介生态,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也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考艺术教育,以下三点尤为突出。

一是技术赋能。随着科技快速进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持续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不断融合,不同新兴技术之间也在融合。这带来的一个变化是,基于不同技术的不同文化门类、文艺样式、行当工种开始打通专业壁垒,向着融合型、复合型的形态转化。以影视艺术为例,数字化进程加快带来影视技术手段、工业流程、创作方法等的显著变化,理工科专业与影视艺术联系更加紧密。这就对导演、编剧、摄影、美术等影视艺术人才的数字技术素养和技艺融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媒体融合。如今,不同介质、不同平台也在打破边界。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正在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度融合,文字、音频、视频等产品形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艺呈现的载体日益多样,抵达受众的渠道日趋多元,创作、生产、传播、接受过程注重发挥不同媒体效应,文艺深深嵌入媒体融合的格局。

三是文明互鉴。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广泛而频繁。文艺凭借其直观、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在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成为许多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在技术、媒体、文化交织互融的背景下,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型、专业型的艺术专才,还包括一批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能力多元综合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他们不仅具有艺术专业优势,还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人文素养;不仅艺精,而且技湛,熟练掌握新的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生产方式;不仅擅长创作,还懂管理懂经营懂传播,参与到文艺全产业链条中来;不仅面向国内市场,还熟悉国际传播路径,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代文艺发展所需。

实践催生交叉融合的艺术学科

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对艺术教育提出新课题,需要艺术院校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学科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以适应新的目标需要。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在专业设置中,从广播编导、广播电视编导到广播电视艺术学,再延伸到传媒艺术学,就体现了艺术教育对媒介变革的及时回应。很多艺术实践是多种艺术形态和艺术平台的组合,以传统介质进行归类界定已经不够,需要在“传媒艺术学”的大视野下认识媒介艺术的当代实践,培养相关领域的文艺人才。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人文学部,也是为提升电影教育的人文比重,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思路,让他们以电影为专业基础,同时又能拓展到更为多元的人文领域,为电影创作生产厚植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将影视艺术与教育、心理等学科相融合,开辟影视教育、影视心理等研究方向。科技艺术近来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本科新增专业。该专业提倡艺术创作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新的科技发展成果,提升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学习媒体艺术、互动艺术、人工智能与数据艺术、新材料运用艺术、生物艺术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研究与协作将科技创新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

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最近几年,国内音乐高校开设了多种跨学科新专业,如影视音乐制作、电子乐器工程、音乐人工智能、数字媒体艺术等音乐与科技融合类专业,从艺术管理学中细分出来的演艺产业管理、演出制作与剧场管理等经济、管理与艺术融合类专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历史、考古、美术与音乐融合类专业。这些跨学科专业体现了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之下,人才培养瞄准时代和市场新需求的主动探索。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多媒体设计等专业,就以视听综合媒介艺术作品为设计对象,培养数字人文语境下创意、策划、设计和制作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提供广阔多元的艺术课堂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复合型艺术人才既是社会所需,也要在时代舞台上接受检验。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机衔接,是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其关键在于,要拓展艺术教育课堂,推动人才参与广阔的社会实践。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既离不开学院教育,以艺术传授为主体,在思想内涵、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等方面深化创新;也要加强社会实践,走进社会生活,体验不同行业领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提升对艺术功能的多维认知;还要通过专业实践,在创作生产一线夯实专业技能,提高艺术本领,从而让艺术人才在未来的从艺道路上走稳走实。

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师生就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艺术实践中上了生动难忘的一课。声音学院团队参与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实时交互特效设计。开幕式节目《雪花》中,在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巨大舞台上,精美绝伦的“雪花”在近700名演员脚下实时渲染、动态跟随,展现出交互特效的艺术魅力。完成这一设计,既是声音、影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是舞台、电影、互联网等媒介的融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内涵与跨文化表达传播的融合,体现了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创新活力。

艺术教育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也带动了“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鲁迅美术学院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上海汽车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为我国汽车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推动设计成果应用落地。一些音乐院校还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在影视音乐、游戏音乐制作等方面开展实践,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中磨砺学生多方面能力。

相信未来高质量复合型艺术人才的不断涌现,必将为新时代文艺出精品、攀高峰提供重要保障,也将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8日 20 版)

推荐内容